中概股來港.二|大國分歧多年難解 中概股走過高山低谷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中國企業海外上市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紀九十年代。三十年來,秉承「改革開放」國策的中國乘着全球化潮流,取得舉世矚目的經濟成就,也與美國這一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建立緊密聯繫。目前有超過250家中概股在美上市,便是最好體現。不過,由於中美之間始終存在意識形態鴻溝,即使是在「蜜月期」內也暗湧頻現,例如從2011年的東方林業到2020年的瑞幸咖啡,中概股一直是做空機構的重點關注對象;而部份中概股的財務造假,也為整體品牌帶來信任危機。當「蜜月期」結束,美國右翼保守主義抬頭、反華情緒加劇等政治因素,最終把中概股逼至退市懸崖,而審計底稿則成了「懸崖勒馬」的最後一步。

中概股曾有過無限風光。據湖北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論文《境外中概股危機:背景、成因與影響》梳理,1997年7月14日,第一隻真正意義上的中概股「中華網」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掛牌當日股價從20美元飆升至67.2美元,漲幅高達245%。到2005年,中國互聯網企業百度登陸納斯達克,當日漲幅高達353.85%,更創下了海外首次公開招股(IPO)的最高紀錄。2008年,金融海嘯爆發,納斯達克指數狂瀉41%,而中概股一枝獨秀,成為美國基金經理們的「救命稻草」。

故事轉折發生在後金融海嘯時代......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321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2年6月13日)《大國分歧多年難解 中概股走過高山低谷》。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此為「中概股來港」系列報道四之二:

近年來不少中國新經濟企業在美上市,圖為小鵬汽車在紐交所上市時的廣告。(資料圖片:紐交所)
阿里巴巴是中概股回港上市的成功例子,其估值上升吸引不少企業回港上市。(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