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無縫對接(三):構建「五環三支點」,完善配套功能|張克科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圍繞雙城三圈,深圳可以在全市域和灣區通的策略中,呼應香港的雙城三圈,精心設計從西到東「五個環」的空間開展區域合作對接,在每一個環片區布局可以馬上辦的「三個支點」功能配套。

撰文:張克科

五環第一個是蛇口—前海—寶安沿線的三個功能區;第二個是由香港西九龍高鐵站延伸到福田、龍華、光明的三城市快線;第三個是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三個特色片的設計;第四個是沿羅湖、文錦渡、蓮塘三個口岸地段建三棟標誌性大樓;第五個是在深港東部沿海拓展大鵬灣、大亞灣、紅海灣,建立大灣區東部海洋圈。

這五個方向都具備長期性和可操作性,可以馬上着手開始做。在這中間,可能需要關注的一個問題是它們涉及到國家和廣東省層面,在香港層面和深圳的層面,如何協同唱戲。應該借力深港之間發展河套的蜜月關係,盡心畫量配好名角高手,唱好折子戲。更要有唱連本大戲的謀略。

對香港來說,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也是急於要做的長遠布局,要借鑒橫琴和海南的方案來規劃深圳對接雙城三圈。

第一環:打造特色功能區

應該由南向北沿珠江口布局在蛇口前海、寶安深中通道接駁片及燕羅公明光明片區規劃三個支點。

第一個功能區選址建設一個國際專家村。依託蛇口前海自貿區試驗區和成熟的城區體系,建議從前海往南山蛇口這個區域,甚至把青青世界的地都拿回來,以服務深港高端人才及家庭為主。這個國際專家村要引入從香港進入深圳的新軌道城際交通,將專家村的教育、醫療、公共服務等參考香港國際化標準建設。也可以參考國際奧運村模式管理,這樣的話,不但是吸引香港人或者國際人才,海外人才也會願意回來,他們的家庭子女也都可以過來,讓人才真正引進來和留下來。

第二個功能區是規劃大灣區金三角都會區。未來隨着深中通道開通,中山翠亨新區跟深圳寶安軸心相連,區域經濟聯繫緊密;東莞也調整了臨深片區的布局,審時度勢將支點轉移到濱海灣新區,展現經濟最活躍的地方。隨着前海擴區延伸到寶安的大空港大會展和海洋新城一線,寶安—翠亨馬鞍島—東莞濱海灣新區這個三角區就是未來大灣區最大的動力源,就是千載難逢的「金三角」。口岸經濟帶的思路要拓展,完善大口岸建設的科學布局,以寶安前海擴區新片區和金三角頂層設計為引導,設計海陸空軌交通樞紐與大灣區外通內達的便利模式,建設新寶安驛站,使其成為大灣區超大型集散中心。在深中通道接駁附近選擇一個片區,將機場片區與香港澳門的海陸空交通打通,以前海寶安新片區高端服務業政策優勢為核心競爭力,帶動東莞濱海灣新區、中山翠亨新區和深圳新會展中心和海岸新城等臨空臨海資源融合,成為強勁動能的珠江口樞紐。

第三個功能區就是建設深港高新科技工業村,構建新興產業鏈價值鏈平台,將香港支持的inno HK和再工業化項目、深圳前海寶安片區配合香港發展的30平方公里空間以及光明松山湖科學中心的產學研資源和東莞寶安製造業基礎有機有序有效的融合。在深圳寶安、光明和東莞長安之間,選擇穗莞深城際和深圳11號線、六號線交匯空間,如燕羅片區,茅洲河入口處等選址,營造三生融合(生產生活生態)和三宜相生(宜居宜業宜遊)業態,開放合作建設一個可以承接香港高端研發和產業化的灣區工業新鎮。

第二環:配置城際通勤快線

充分利用西九龍高鐵一地兩檢模式,盡快開通香港與深圳及大灣區服務日常工勤需求的三條城際快線。

首選開通香港—福田的城際直達交通A、B線。深港都市直達交通A線是在西九龍—福田高鐵站之間開通通勤快線,香港與深圳之間持跨境通行證來的人不需要中轉,減免過境人頭稅。深港都市直達交通B線是從落馬洲直接到福田保稅區一號通道的通勤線,滿足河套兩地跨境工作往來的需要。

第二條設計的是香港—灣區都會接駁快線,從西九龍直接開到深圳北站,接駁去灣區其他城市及廣東省周邊城市的專線。

第三條是爭取開通香港—大灣區科教專線,打通西九龍—光明—慶盛,鏈接大灣區主要科技創新資源,對接光明科學城,滿足位於南沙慶盛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並通過慶盛接駁廣州市4號地鐵,快捷進入廣州大學城,服務三地科教人員通勤,也促進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資源對接,為三地科教交流提供便捷交通方案。

以上三條線的最大優勢是一地兩檢的超前布局,一站式服務的便捷,解決了通關的技術問題。開通線路的補貼和費用,包括香港一側免過境稅,總開支比建設新線路省得多,快得多,馬上就可以照做。

第三環:共謀河套深港科創園配方施策

拓展共建河套深港創新科技園視野,因地施策,謀求融合最大化,合作多元化。應將規劃中的河套園深圳空間設計為三個不同的功能區,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可嘗試協同創新、共治共建、視同境外三個原則的管理模式,實現一體化發展。這樣,才能發揮河套的帶動輻射和領先示範影響力。

第一個功能區是福田保稅區。因為有封閉監管圍網,可進可退,可試驗可放開,不求特,但求新。福田保稅區應盡量比照國家自由貿易區試驗區的開放政策,借鑒海南和橫澳合作區的模式,帶着保稅區的帽子潛心改革,探索新路,在國家認定的保稅區裏做最先鋒的示範和突破,也為深圳全域其他幾個保稅區和進出口加工區提供經驗和示範,成為深港探索不同關稅區制度下,在CEPA框架下融合發展的摸索可通行的經驗。

第二個功能區是新皇崗口岸片區。新皇崗口岸與深圳灣口岸、西九龍口岸一樣實行一地兩檢政策。新建的聯檢大樓綜合體設計很可能會採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方式,改為在深圳一側一地兩檢,即在深圳一方完成兩地的出境與入境檢查、檢疫手續,香港那邊釋放出土地空間。與不全開放的福田保稅區相比,新皇崗口岸片區也採取全放開模式,皇崗市中心這一塊如同香港西九龍,因為高鐵站而成為新的城市文化商務中心。這個片區可以通過智慧城市新技術,成為深港大融合的都會熱點。凡是可融合的放開,凡是能變通的放開,凡是能夠採取新辦法管的,包括圍網、電網等等都構建出無拘束管理的放開,讓它變成一個最暢通的試驗區,通過電子智慧、電子管理、電子商務的方式來管理,變成一個智慧都會的綜合試驗區。

第三個功能區就是深圳一側皇崗口岸海關圍網監管約16萬平方米的臨檢場,直接打造成與香港河套匹配的科技園特區。建議這個地方整體搬到蓮塘後,海關租用的原有區域可以收回交由或依託河套香港區的方式管理,在這裏面的活動都跟香港一樣。深圳把自己這片地區放開,修條通道連接河套。這樣的話,河套深港合作區就變成三個試驗區。一個是為國內自貿區作最大的開放,通過優化管理的方式在內地的自貿區管理形成經驗的保稅區;一個是運用智能化的手段在城市空間沒有分離,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格局;一個是將深圳海關16平方米的空間交給香港河套管理方來管理,也就是招商和管理全部換成按香港政策來做,可以參考橫琴的管理和運作模式,直接圍個網,把這片地區建成小特區,這樣的話就全部都如同在境外了,就等於「過繼」給香港。由深圳特區立法,交給香港來做。

第四環:建立三座標誌性跨境服務大樓

羅湖是深港沿河經濟帶和跨境融合發展的最佳空間,利用羅湖口岸、文錦渡口岸和蓮塘口岸布局,特別是規劃好毗鄰羅湖口岸9萬平方米小河套,也是深港沿邊界結合的最好機遇。羅湖和香港有着人緣地緣的歷史淵源,在羅芳村還有持過境耕作證往來的通行口。羅湖馬上能做的就是在三個支點上建三棟樓。

一是在羅湖口岸建一個跨境雙通的國際商貿大廈,也可以叫國際跨境電商與商貿大廈。選址就在羅湖口岸9萬平方米的小河套上。可以在口岸城中間做一個設計:樓下三層是從香港進來以後沒出關的,同時在樓上做一個跨橋,作為從香港出關以後的隔斷,上個樓、跨個橋後,才算真正入境。類似中央電視台「大褲衩」設計一樣,一腳站在深圳這邊,中間搭一個橫叉,從羅湖口岸上橋進來,但是把關口往後移一點。樓上的空間也可以給香港方使用,但不是香港管,同時也沒有把它放到境外,而是視同境內。

現時香港到深圳有個羅湖橋,從羅湖橋進來後你仍未進關,還在境外,這也是視同關內境外,但卻方便出入。這其實是一個制度設計。深圳樓下一側可以建立保稅免稅國際電商實體店,向深圳開放。大廈在空中連接兩地出入境通道,香港一側出境不出關,深圳一側出關不出境,但兩邊仍可以合體。可以設計為一帶一路商務辦事處、國際商貿服務驛站和跨境電商集群,發揮雙邊的優勢,成為舉世矚目獨一無二的「一國兩制」新平台。

二是在文錦渡口岸到新秀羅芳沿線選擇合適的空間,與香港老鼠嶺片區的規劃對接,規劃建設一棟國際青年創新創業大廈。前一個樓是商務為主,這個樓則着力創新,讓深港兩地的青年人在這裏把創新做起來。文錦渡到粉嶺這一塊的交通服務比較完善,現階段可以利用最臨近文錦渡口岸的粵運大廈及旅遊服務中心的空間啟動,爭取謀劃與香港北部都會區優先啟動的創智薈世界青年科創基地對接,構建新興產學研國際國內交互通道,支撐雙城三圈深入持久合作的跨境聯合創新示範區,集聚兩地優勢優質資源優先發展。這個點面最有可能成為北部都會區老羅湖和新界東的新引擎。

第三個樓建在蓮塘口岸,打造成為一個跨境智慧物流大廈,主要是數字化物流報關。因為這裏有海關駐紥,可以集合蓮塘口岸的雙邊資源,通過數字化技術,集中做多通路的國際轉運商務,可以和東部通道一起來做,成為通過香港進出大灣區和世界各地的物流中心,從港口轉水運轉陸運,陸運轉航運,航運轉內地。

第五環:打通東部沿海三灣

香港規劃大鵬灣/印洲塘生態康樂旅遊圈,最遠到了東平洲,「圈」住了看似很大的一片海域,但包括印洲塘和東平洲最中間這片都是香港的海域,這個「生態康樂旅遊圈」90%都在香港,這對大灣區市場來說來說是很被動的。我們一直在關注粵東的發展。中央也支持廣東省「一核一帶一區」的區域協同持續發展的策略。香港從2010年首提建設大珠江三角洲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這一目標也寫入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成為五大目標最具期待的社會共識。香港與深圳應該有推進大灣區協同發展,建設大灣區粵東片區沿海經濟帶的擔當,把這個「圈」擴出去,以深港共有的大鵬灣為支點,將這個「圈」擴大到三個海灣,將深港的大鵬灣、惠州的大亞灣、汕尾的紅海灣統籌規劃,推動中國海洋經濟新視角。

一是在大鵬半島最狹窄地段開建人工運河,周邊成為海洋生態公園和世界級會議中心,開闢貫通香港—深圳—大鵬灣與大亞灣的國際遊艇專線;二是在惠州的鐵湧鎮小屯村地段增開一條人工運河,一方面可以打通大亞灣到紅海灣的內湖通道,同時可以將巽寮半島規劃成為大亞灣上的明珠,未來可以建設城大亞灣香港新城,面向國際開放,像邁阿密半島和夏威夷那樣,成為國際遊艇居家生態旅遊聖地;三是開通大鵬灣經大亞灣直達汕尾小漠、鮜門的海上生態旅遊航線,帶動深圳直轄的深汕特別合作區的資源整合,將香港、深圳、惠州、汕尾四個沿海城市資源聚焦聯動,多方受益,共同發展。

還有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一片將來的發展方向會聚焦在海洋上。深圳灣實際上是珠江口的入海口,發展起來有諸多的局限,而粵東的南海沿線那一邊香港也管理着很大面積的海域,已經在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中考慮了印洲塘和東平島這一塊的海洋價值。在深港銜接中大家普遍都講陸路,香港怎麼過來,深圳怎麼對接,但實際上我們還可以利用海洋資源,包括海洋生物資源、海洋生態環境、海洋安全、海洋石油、海島利用等,這些都影響着未來的發展,以後的發展絕對不是在陸路打圈圈,要往海洋走,這中間要有更大的布局規劃。目前深圳在海洋方面的建設很薄弱,無論是基礎建設還是人才都挺薄弱,在國家戰略中,海洋可以大做文章。所以我們接下來要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在這方面,深港合作和大灣區整體未來有極大的挑戰和機遇。

1879年,清政府簽訂了中英條約,世代相連的土地被租界割裂。港英當局長期以來推行隔離政策,劃定禁區,新界北片區得不到應用的發展與建設。改革開放以來,深圳的發展促進了雙城效益的互動,深圳河治理、已建成的口岸通關互動結點、口岸的布局和跨境公路、鐵路、橋樑的對接,特別是香港回歸以來到「十四五規劃」帶來的機遇。香港在這個節點上提出了北部都會區和雙城三圈,特首林鄭月娥以「四新」、「四通」做了非常務實的闡述。我覺得深圳應該呼應,設計好融合發展、相互促進的新路徑,做到政策機制理念先行、規劃基建民心開路、雙城跨境共進共贏。

把握四大轉變 共建雙城新局

縱觀深港推進跨境合作項目和攜手共商雙城都會發展的全過程,目前主要有四大轉變:一是由深圳單邊單向階段性推進轉變為香港主動提出雙邊協同對接共進;二是河套形成的特定空間起動到沿邊境縱深全方位規劃可持續共商並進;三是由基礎設施、創科發展向公共服務、人才集聚、社會協同、居住就業和生態文化、商旅等全面規劃共謀未來新都市建設;四是由單向推進的招商融資政策導向,向規劃對接、服務對接、標準對接、智慧平台對接的共贏新機制。面向2035及2047-2050的新藍圖,深圳河沿河沿線一河兩岸布局由點連線,輻射到深港兩地縱深周邊的發展。深圳河兩岸地區是「一國兩制」連接最近的地方,雙城三圈跨越這個地區的銜接,是深港銜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大灣區與國際市場的交匯區。這裏是兩地社會經濟銜接的樞紐地帶,具有特殊的地緣關係,新項目的布局和策略為實現北部都會區奠定基礎,兩地如果能很好地配合發展,將成為互利互惠互補共同促進的新經濟增長帶。

本文作者張克科是深圳市先行示範區灣區組專家、深港澳科技聯盟顧問,海峽兩岸暨港澳創新聯盟理事,深圳市科協原專職副主席 。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