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EP展「亞洲式」多邊主義 香港經濟現新重點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一聲槍響,俄烏戰爭開打。西方與東方國家的裂痕擴大至難逆之勢,貿易的高墻隨著戰爭建起,逆全球化發展到了又一峰點。然而,在世界可能深化分裂的2022年,十五個亞洲國家卻「逆向而行」,依然選擇了「團結」。由東盟十國(ASEAN)和中、日、韓、澳及新西蘭共同簽訂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於今年初正式生效,翻開亞洲區多邊主義的新篇章。

一月份,香港政府已以獨立關稅區身份遞交申請,相信將會在18個月後獲准加入RCEP。近期,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與六大商會舉辦「RCEP對香港的啟示」線上研討會,邀請四位陸港經濟專家商討,香港如何藉助RCEP找到經濟新機遇。講者們從行業、政治、金融和學術四個不同角度談及RCEP生效對世界、對亞洲經濟的影響,以及香港在這些未來變化中的機遇和定位。

香港再出發大聯盟舉行線上研討會,討論《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為香港帶來的機遇。(直播截圖)

漸進整合:
亞洲崛起成經濟主流
RCEP是過程而非終點

「亞洲的世紀正在來臨。」全球化智庫(CCG)理事長王輝耀開篇便強調道。

王輝耀梳理,亞洲曾是世界人口和財富集中之地,只是隨著殖民主義和帝國主義時代的開啟而走向沒落;到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就收入水平而言,亞洲甚至是世界最貧窮的大陸之一。然而,過去半個世紀,亞洲經濟急速增長,「現在亞洲對全球經濟的貢獻率已經超過60%,其中,中國就貢獻了超過30%。」更重要的是,根據全球化智庫過去一年曾與歐美一流學者、意見領袖,包括前政要展開二十多場公開對話,精英們的基本共識是亞洲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他引述數據指出,全球化進程自2008年後停滯不前,甚至出現逆全球化;而在逆全球化的態勢中,只有亞洲地區的國家仍然選擇「擁抱多邊主義」。他隨後引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經濟研究及圖表(下圖)說明,「如果只有10秒去講,哪一個國家是推動全球化最大的力量,很顯然是中國。」

「中國成為了過去三四十年全球化過程中、貿易體系的一個中心點。」鄧希煒表示,在2015年以前,中國的最大貿易夥伴是美國,後來被歐盟取代,近兩年則是東盟十國,「這在RCEP簽署之前,已經發生了的事。」他因而評價RCEP是「In Asia,For Asia」(在亞洲,為亞洲)的貿易協議。

由1970年到2012年,全球雙邊貿易網絡變化情況可見,中國是推動全球化的最大力量。(資料來源:《International friends and enemies: Modelling the evolution of trade relationships since 1970》)

摩根大通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大中華區經濟研究主管朱海斌則指出,基於歷史原因,亞洲各國仍然存在互信不足的問題,但他相信,在RCEP的逐步推動下,區內經濟體之間將會增強共性,有望為未來「亞盟」、「亞元」等區域經濟一體化舉措奠定基礎。

「RCEP對於亞洲崛起和亞洲經濟一體化,都是非常重要的事件。」朱海斌話鋒一轉道,「但是,亞洲一體化實際上是漸進的過程......RCEP本身不是終點,它有很多進步,也存在一些不足,所以它是一個過程。」

在進步方面,朱海斌指出,目前來看,按RCEP初步安排,日本和南韓是最大受益者。因為東盟10+3(即東盟和中國、韓國、日本)之間,中國和韓國之間,原先都已有自由貿易協定,「RCEP的主要突破,實質上是中、日、韓的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

朱海斌又引用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其中顯示日本、韓國在加入RCEP協議後,在2030年的收益將會達到GDP的一個百分點。 研究同樣指出,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新西蘭等國家若加入CPTPP,經濟獲益會更大,「RCEP協議雖然推動了自由貿易,但是市場自由化、市場開放程度上是不及CPTPP的,這是目前公認的看法。」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顯示,日本、韓國在加入RCEP協議後,在2030年的收益將會達到GDP的一個百分點,而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新西蘭等國家若加入CPTPP,獲益也會更大。(香港01製圖)

朱海斌從兩個方面分析RCEP在市場開放上的不足。首先,RCEP包含的國家經濟發展程度差異較大,例如有日本、澳大利亞、南韓、新加坡等人均GDP高的發達國家,也有柬埔寨、老撾、緬甸等人均GDP低的發展中國家,但RCEP條款缺乏對發達國家的特殊豁免,而是要求所有成員國一致同意才能通過貿易協定。

其次,RCEP沒有顯著降低第一產業(農業)和第三產業(服務業)的貿易壁壘。RCEP減免92%的商品關稅,但在農業產品上仍有限制和保護,「比如,日本農產品的貿易保護,依然有相當長的過渡期」。同時,RCEP在服務業開放方面亦不如商品貿易,只有65%,這跟部分成員國監管嚴格服務業有關。至於涉及更深層次的制度改革和開放,例如知識產權保護、環保、勞工、跨境數據等方面,RCEP的規則制定仍顯滯後。

隨後,朱海斌以新加坡為例子延伸對香港的思考:新加坡加入RCEP後,GDP影響是0,即沒有影響,「因為RCEP在服務業方面相對開放力度較小,新加坡作為跟香港類似的區域內金融中心和服務業領先的經濟體,在RCEP的初期安排裡,直接獲益是相對有限的。」他強調,探討香港在RCEP裡的角色,必須要考慮到這一點。

朱海斌結語,從現實的角度來講,謀求各國最大共識,讓協議正式生效更為重要,而不是說一步到位,往高開放走:「所以,RCEP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不是『從零到一』、突然之間發生的一體化過程。雖然在開放上有所不足,但RCEP更加現實,更具有操作性,例如成員的擴充相對容易,香港也已經遞交申請......未來,希望RCEP在規則上繼續改進,尤其在服務業或者區域投資方面的推動,對於香港而言意義更加重大。」

加入RCEP,對新加坡的影響不大,因其國內產業以服務業為主。(資料圖片 / 羅君豪攝)

經濟重構:
產業鏈供應鏈迎巨變
香港需多加探索機遇

如果說,站在全球化的角度,「亞洲一體化」是RCEP的「亮點」。那麼,站在亞洲的角度,「區域經濟重構」則是RCEP的「重點」。

鄧希煒從RCEP協議文件出發,解釋RCEP如何促進區內的產業流動。他把RCEP協議的二十章分為兩大部分來看,前八章主要是「二十世紀的貿易協定」,與商品貿易有關,是傳統自由貿易協議都通常會具備的部分;而後十二章則是「二十一世紀的部分」,主要涵蓋服務貿易,較傳統貿易協議「有進步」。

在前八章中,鄧希煒指出亮點在第三章,即「原產地認證」的協定。RCEP的原產地認證規定,所有在RCEP區內生產的產品,其生產標籤都採用「Made in RCEP」(RCEP製造)。為何這個原產地認證的標籤如此重要?他舉例說,假設有間越南公司要出口產品到泰國,原本兩國之間的貿易協定是「東盟」的稅務寬減免條款,而這個條款會對產品有「增值要求」,例如其在越南的加工附加值要超過40%才能有「Made in Vietnam」(越南製造)的標籤;而這樣的限制性條款會導致兩種情況,其一,是會令越南當地企業採用商業造假等瞞騙行為,其二,則是會限制越南企業的供應商選擇,「『夾硬』要企業找一個生產力未必高的本地供應商,去令到產品滿足要求,以爭取關稅寬免。」

香港大學經管學院教授鄧希煒表示,RCEP將推動亞洲區內產業鏈重構。(資料圖片)

當「RCEP製造」的標籤被統一採用,帶來的影響也顯而易見。其一,可以減少商業瞞騙行為。其二,是很多產業鏈的上下游供應商、客戶的選擇都將大大拓寬至RCEP十五國,而無需擔心關稅。「因此,亞洲整個產業鏈會有個優化的過程,生產力、貿易效率都會提高;同時,產品價格也會因為生產力的提高而降低。」鄧希煒總結道。

「未來,中國的中低端勞動力產業,會像當年亞洲四小龍的『雁行』梯隊一樣,不斷往勞動力成本相對低的國家進一步分散。」朱海斌分析,對中國來講,未來對區內大宗商品或中間商品的進口需求會越來越高,而一些低端商品的市場,將慢慢往東南亞清洗。

事實上,這些產業轉移在RCEP之前已有發生。香港貿易發展局副總裁劉會平就在會上介紹,精密金屬部件及自動化生產方案的港商金源公司經過貿發局T-Box計劃,將東莞的工廠轉移至泰國,在去年年中已投入生產。可預見的是,隨著RCEP的落地,港企在內地的工廠將會加速流向勞動力、原料成本更低的東盟國家。

摩根大通首席中國經濟學家朱海斌指出,RCEP帶來的綠色金融需求巨大,香港應把握機會。(視覺中國)

朱海斌亦重申,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與香港未來角色息息相關,「尤其中國要推動先進制造業,包括產業的綠色轉型、可持續發展」,而當中暗藏大量綠色金融需求,這是香港需抓住的機遇之一。

除了綠色金融外,朱海斌更強調「人民幣國際化」的新機遇。他引述了其機構的研究指出,據「人民幣與亞洲主要貨幣匯率相關系數」(下圖右表),在2017年後,人民幣與區內主要貨幣的匯率相關性越來越高。

「未來,尤其RCEP推動下,人民幣的國際化使用,對於區內貨幣體系的整合、一體化的加強,會起積極作用。」朱海斌強調,作為全球人民幣離岸中心的香港,配合RCEP和一帶一路所帶來的人民幣國際使用需求,「是非常有前途的領域」。

朱海斌指出,人民幣已成為亞洲區內的「錨貨幣」,相信RCEP對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會有積極作用。

在RCEP協議的後面十二章,主要是涉及服務貿易、投資領域的法律問題。鄧希煒首先回應朱海斌的說法道,「比較CPTPP,確實牽涉環保、童工等第一世界國家常關注的議題,在RCEP中是沒有的。但是,因要照顧不同國家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背景,這是一個包容性的合作。」他強調,「先講好經濟,發展起來,再去講非經濟元素,或會是未來的趨勢。」

鄧希煒認為,在「二十一世界部分」,香港作為一個高端服務業中心,應多去探索和探討。例如,RCEP協議的最後一章是「爭端解決」,即區內各成員國的企業在發生經濟爭議時,需按照的「訴訟指引」,而香港完全可以發揮現有優勢,在區內爭取扮演法律爭議解決中心的角色。

除此之外,鄧希煒還建議香港抓緊跨境貿易數碼化轉型的浪潮,利用中心位置和成熟的通訊基建,探索搭建RCEP的大數據中心。王輝耀建議,香港可以利用低稅率、優質服務、接軌國際的生活環境等優勢,打造RCEP的人才中心及研究中心,例如,匯聚各地的RCEP智庫,以研究RCEP「下一步」開放政策,舉辦RCEP的年度會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