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波|醫護、院舍、檢測人手嚴重不足 請用平常心看待內地援港
第五波疫情自1月23日全面爆發以來,至今(2月28日)累計新增10多萬名確診病例,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院舍護理人員和前線醫護人員,令本已疲弱的公共衛生醫療系統陷入崩潰狀態。醫院管理局主席范鴻齡日前接受內地媒體訪問,請求中央派出以千人為單位的醫護人員援港;特區政府及後透過《緊急法》賦權政務司司長在必要的情況下豁免部分牌照或註冊規定,相信是為內地醫護援港舖路。不過,消息傳出後,坊間難免有些雜音,認為陸港醫療體系不一難以對接,甚至質疑援港人士「來了就不走,侵佔社會資源」云云;熟悉兩地醫療運作的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明偉傑就此接受《香港01》訪問,一一破除箇中疑慮。
特殊時期需要特別救兵
特區政府日前(2月24日)公布,根據《緊急情況規例條例》(第241章)訂立的《緊急情況(豁免法定規定)(2019冠狀病毒病)規例》(下稱《規例》)刊憲,賦權政務司司長在有需要的情況下,可為預防、抵禦、阻延或以其他方式控制指明疾病的個案或傳播,或治療感染指明疾病的病人,在顧及各種在《規例》中訂明的因素後,以書面方式批予豁免,容許人士或項目無須符合成文法則的若干規定(包括牌照、權限、批准、豁免、許可證、註冊、標準或規格的規定)。
政府表明,《規例》將為中央政府為香港更有效迅速地提供必要緊急支援的提供法律框架。有關舉動,普遍被理解成是在為內地醫護人員「援港」破除阻礙,因為目前香港醫護人手緊缺,不只缺乏核酸檢測人員,亦缺乏照顧和治療新冠病患的專業醫護人員,例如醫管局轄下8.8萬名僱員當中已有近2000人確診,急須從外地增援,但《醫生註冊條例》和《護士註冊條例》規定,醫生和護士需要經過不同程度的註冊才能夠在香港執業,而《規例》正好可以為內地醫護及其他相關專業人員援港「拆牆鬆綁」。
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前日(2月21日)接受中央電視台的訪問時,已經提出請求希望內地派醫生和護士來香港協助。他及後再向《環球時報》指出,以香港目前疫情發展速度,中央起碼需要派出以千人為單位計算的醫護人員,才足以應付。政圈消息盛傳,中央為香港援建多間方艙醫院,將由經驗豐富的內地醫護接管及營運,以解決本港人手短缺問題,與港府醫療系統互補。與此同時,由於數以百間護老及殘疾院舍爆疫、院舍人手壓力已在崩潰邊緣,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昨日(2月27日)率先宣布,社署將緊急向內地聘用1,000名臨時合約照顧員,為期三個月,而救兵到港後會先接受基本訓練。
「根本不存在『質素』問題」
不過,《規例》一經刊憲,旋即成為輿論中心。部分港人堅拒內地醫護「援港」,並且從專業技術、道德操守、醫療制度、文化差異等各方面質疑成效。例如2019年底乘「反修例風波」之勢崛起的「醫管局員工陣線」,直指兩地醫療知識水平有別、難以確保對方行醫質素、倘有醫療事故無從追究云云。更有聲音憂慮,一旦落實註冊轄免,日後其他內地醫護都可豁免註冊在港行醫,「來了就不走,侵佔社會資源。」
「其實所謂的『質素』是什麼?」先後取得香港大學的公共衛生碩士學位、哈佛大學醫學碩士學位、暨南大學的醫學博士學位的香港城市大學傳染病及公共衛生學系助理教授明偉傑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香港現在面對的是『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但香港正正缺乏應對『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所需的資源和人手,而人們在談及的『質素』時,往往會將臨床治療與公共衛生混為一談,以為內地醫護來港,是要做臨床治療。」
明偉傑指出,內地醫護「援港」的方向,可能是接管方艙醫院,其中又以監測、照顧輕診患者等基礎工作為主,而香港和內地對輕症的處理相若,甚少處方藥物,「就算要負責注射疫苗,內地、香港市民同樣是『人』,沒有區別,而且內地人口更多,內地醫護人員可能有更豐富注射經驗。根本不存在『質素』問題」;另一方面,有了內地醫護的支援,本地醫護就可集中精力和資源處理重症患者,兩者互補,才能應對疫情高峰。
援港醫護都是一線精英
明偉傑表示,一旦每日確診病例急升至逾十萬,「即使你(政府)調用所有公私院的、退休和現役的醫護人員,未必有能力應對每周70萬人確診。」他認為《規例》的豁免正是非常時期的非常之舉,並不會出現所謂「來了就不走」的情況;不過,他也理解市民憂慮,因為兩地醫療確有差異,例如香港的藥名以英文為主,但相信有關差異可以通過事前的交流和培訓進行彌補,因為內地派出的醫護人員都是廣東地區的一線精英,能操流利廣東話和英文,也較能適應香港的醫療操作。
明偉傑又提到,粵港兩地在醫療領域本來就有合作基礎,包括內地醫護來港交流,以及香港醫護人員到內地考察罕見疾病,相信是次跨境合作問題不大。他更建議,陸港兩地未來有必要建立「聯防聯控機制」——當一地發生公共衛生危機,就可快速調配資源應對;如有需要,香港的醫療及公共衛生專家更可參與國家的疫情防控工作。
事實上,香港已非首次傳出內地醫護援港。2020年7月中旬,香港處於第三波疫情,當時一度有消息稱特首林鄭月娥將向中央請求醫療援助,而其時的質疑和當下相若。《香港01》當時已經明確指出,國家曾對逾百個國家及世衛組織、非盟等國際組織提供緊急援助,此前也曾派出醫療隊伍馳援疫情嚴重地如伊朗、塞爾維亞、意大利、柬埔寨等國;因此,內地醫療人員「援港」在語言和能力上根本不成問題。
當時正值「反修例」後期,香港仍然相當政治化,部分人甚至基於長久以來對內地的傲慢與偏見,持續以「我者」和「他者」區分「香港人」和「內地人」,自以為高人一等,但提出的反對理據卻相當薄弱,不斷放大和炒作所謂的「差異」,根本未能秉承科學精神實事求是。如今香港公共衛生醫療系統陷入崩潰狀態,需要的是團結和互信,若非日復日的分化與排斥,才能儘快穩控疫情——例如內地負責領導援港檢測及醫療「工作專班」的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副局長李大川昨日表示,已組建一支約9000人的採樣隊伍,隨時可以來港支援全民檢測工作;如果廣東力量不夠,還可從周邊省份挑選一些熟悉粵語或英語,經驗豐富、能力較強的醫護人員補充人手;而如果能把檢測樣本送到廣東化驗,每日檢測量可以達到120萬至150萬次,遠高於本港每日最多的30萬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