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任志剛:重思國際金融中心內涵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如果將香港比喻成人民幣國際化的起點,那麼任志剛便是站在起跑線的「鳴槍人」。關於人民幣走向國際的前因後果、香港離岸市場的建設,任志剛是親歷者,也是必不可少的講述者。《香港01》深度報道組獨家對話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金管局首任總裁任志剛,講述他眼中的人民幣國際化和香港在其中的角色。
2001年,應香港銀行公會的邀請,時任金融管理局總裁的任志剛率代表團上京進行課題研討。在拜會國家外匯管理局的會議上,他突然提出在香港發展人民幣業務的可能性,事前並沒有徵詢代表團和金管局同事的意見。
「我過去有個缺點,就是一想到要做,就『一路去』。」任志剛曾在2014年出版著作《居安思危》中形容自己沒有耐性、「凡事都想昨天已經做好」。但在「急性子」背後,是長期觀察累積的思考。在會上拋出提議後,他便立即引述政經時局和《基本法》作支撐。由於不知對方反應如何,他又嘗試從當局角度出發,針對香港市場裏人民幣現鈔日益增多的情況,建議建立合適機制讓人民幣流回內地,並建立跨境流動監測機制。
儘管事出突然,但任志剛仍然成功說服當局。兩年後,國務院批准香港開展個人人民幣業務,人民幣離岸市場揭幕。轉眼二十年過去,人民幣業務範圍從個人走向企業,業務類型也從存款走向貿易、投資。香港成長為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坐擁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資金池、最高的結算業務份額,更是最活躍的離岸人民幣債券發行地。
詳細內容請閱讀2022年1月3日出版的第298期《香港01》電子周報深度報道《對話任志剛:重思國際金融中心內涵》。你亦可按此試閱電子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
人民幣國際化專訪系列:
與金融學者巴晴對話:人民幣投資需求大增 香港離岸市場循勢前進
獨家對話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師程實:貨幣百年變局香港金融去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