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遠房屋策略》真的「達標」了嗎?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上周三(12月8日),運輸及房屋局公布最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將2022/23至2031/32年度的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維持在430,000個單位。由於公、私營房屋比例維持在70:30,故此公營房屋供應目標為301,000個單位,當中210,000個為公屋或「綠置居」單位,91,000個為其他資助出售單位。與此同時,報告重申政府已覓得約350公頃土地以在未來十年提供約330,000個公營房屋單位,又預計2021/22至2025/26年度的五年期內公營房屋總建屋量可以達到106,900個單位,是歷年報告五年期估算數字裏最高的一次。

政府發布最新一份《長遠房屋策略》進度報告,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目標維持43萬伙,公私營房屋比例也維持七比三。(張浩維攝)

過去社會對《長策》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它連為未來十年尋找足夠土地供應來建造公營房屋都不能「達標」。從2014至2019年間,推行進度報告一直表示未來十年期的公營房屋供應目標與覓得土地預計總建成量之間有25,000至67,000個單位的落差,距離「達標」比例欠缺9.8%至27%。直到去年,當局出乎意料地聲稱為2021/22至2030/2031年度覓得可以興建316,000個公營房屋單位的330公頃土地,能夠滿足同期供應301,000個單位的目標,而今年在目標不變的情況下,表面成績又進一步增加了20公頃土地與14,000個單位,容易讓人覺得《長策》終於「達標」。

不過,上述「達標」的印象僅限於最新一次的估算。假若我們回顧過往幾份《長策》報告,便會知道當局可以對原本估算的數字作出後續調整。舉例來說,《長策》每年會根據最新資料預計近幾個五年期公營房屋建屋量,所以它對同一個五年期前後合計會作出五次推算,而歷年報告提及由2012/13到2024/25年度間的九個五年期,沒有一次最終或最新估算公營房屋建成量不是低於初始數字(見表),整體調降比例介乎2.3%至14.7%。由此可見,單憑當下估算來判斷《長策》能否「達標」並不完全可靠。

另一方面,各組估算數字終究包含了未建成項目,但沒人能夠保證實際興建工程必定做到預期的速度或規模。再者,房屋供應數量從來就不應是《長策》的唯一目標......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5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2月13日)《《長遠房屋策略》真的「達標」了嗎?》。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5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民主峰會:幌子之下的警示與契機

自選律師VS指派律師 哪種做法更符合司法公義?

投票率高低爭拗「錯重點」

政府應該開始為社會福利負上責任

兩岸和平的願景還能維持多久?

美國對台海戰略辯論生變 局勢主動權在誰?

幣圈大佬趙長鵬傳奇:在多國流浪的「華人首富」

加密代幣成球會新寵 加深互動還是壓榨球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