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有真正選擇權利的話 誰會想躺平?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11月撰文批評「躺平主義」鼓吹消極心態,容易令人萎靡不振,長遠窒礙社會進步,社會賢達亦當仁不讓,例如負責編訂課程架構的課程發展議會價值觀教育常務委員會委員、和富慈善基金李宗德小學校長鄒秉恩就指,近年接連有學生輕生,主要是因為學生自我價值不足,他們輕視個人價值,懷有僥倖心態,好逸惡勞,出現「躺平主義」;相比之下,鄒自己經歷過工商業起飛發展時期,認為勤勞、奮發向上是必須持守的價值觀,所以有必要向年輕人重新灌輸「勤勞」的思想。
然而,當「勤勞」被視作「躺平」的對立價值觀,似乎就突顯出對於「躺平」存在誤解。「躺平」其實是應對社會及身邊人壓力的方法,當中主張人可以選擇不生育及過低物慾生活,出發點則為拒絕成為他人賺錢的機器和被剝削的奴隸,用多出的時間去做有意義的事。
就香港而言,在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有龐大製造業,需要大量人手,同時經濟急速發展,勞動人口真正可以做到多勞多得。九十年代,香港經歷第二次經濟轉型,金融、商業和服務業增長,彌補了製造業的沒落,而往後的發展亦是側重於商業及服務業。
在新自由主義之下,國家的角色緩緩退場,工會的力量削弱,企業私有化程度提高,社會福利制度減弱,無論是經濟實體還是個人,將絕大部份選擇訴諸市場,似乎有了更多的「自由」,因此我們需要做很多選擇,但我們擁有的自由很大程度上只是消費的自由,卻缺少選擇生活方式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