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裏是中國|香港如何透過地理細節重讀中國?

撰文:戴小橦
出版:更新:

中國地理科普著作《這裏是中國》繁體版早前在港出版。「香江閱讀論壇」上周四(11月25日)特此舉辦「重新發現中國之美——從地理領略祖國壯麗山河」講座,並邀請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書籍作者耿華軍和香港地質學會副會長招侃潛等多位學者分享如何通過廣大等地理視角和宏大等時間尺度,更好的領略錦繡中國,見識可能從未了解過的風土人情,在知識、視野與文化的浸潤中重新解讀中國,明白香港與國家、以及自己與國家的關係。

從地理上踏足中國,是建立對祖國認同感的好辦法。(Getty)

我們該從哪裡開始認識中國?

中國從哪裏來?「撞出來的。」星球研究所所長、《這裏是中國》系列作者耿華軍給出了不一樣的答案,6500萬年前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撞,隆起了青藏高原,進而改變了中國的地形地貌氣候水文的特點。

「我們可以從6500萬年、1萬年和100年這三個時間以一種全新的視角重新了解中國。」耿華軍表示,中國太大了,我們的腳步未必能觸及中國的每一寸土地,但通過像這樣劃分地理單元的方式,讀者可以像螞蟻搬家一樣,一個地理單元接一個地理單元的了解中國的每一寸山河。

而中國之美,不光有山川河流,更是城市煙火。6500萬年以來,大地的碰撞創造了山水,1萬年、100年以來,人的力量創造了中國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自由的市場和政府的調動,大量修路架橋、開礦設廠,跨越地理的隔閡,融入全球化新時代。

認識中國並不代表局限於地域限制之內,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嫦娥之父歐陽自遠提到,隨著人們對月球和火星的探索越來越深入,宇宙亦變得更多元,中國航天國家文化力量也開始展現,會陸續融入中國傳統地理歷史以強化中國特色的太空敘事。

「月球車的名字叫玉兔,登月任務和地面控製中心之間的通訊聯繫類似於神話中讓牛郎織女相會的鵲橋,所以給通訊衛星起名為鵲橋。」歐陽自遠看來,這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創新,國家必須具備雄厚基礎,才能實現多學科突破,而學好地理認識中國就是我們的責任,「只有基礎堅實才有樹大根深。」

李焯芬認為,對自己國家的地理不認識,是很遺憾的事。(資料圖片)

打破偏見全方位認識中國

何謂地理(geography),顧名思義就是研究地表景觀的學問。香港中華文化促進中心理事會主席、港大教授李焯芬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深知地理教育對於學生成長的重要性,也對香港地理教育的尷尬現狀頗有感觸。

「我們那代人,中學的時候沒有讀過中國地理,通過課本對中國的山川地理無從知曉。」他無奈道,對中國的第一次認識,不是來自學校教育,而是金庸小說中的地理江湖,在《射鵰英雄傳》中領略到天下名山之中華山最是奇險無比,在《天龍八部》的介紹中知道雲南大理的蒼山綠,洱海青,月亮白,山茶紅……「對自己國家的地理不認識,是很遺憾的事。」

不只是歷史中的地理要素,對於現代中國,很多香港學生也缺乏足夠的了解,而偏見恰恰來自不了解。星球研究所創始人耿華軍強調,他所做的地理科普不是只曬曬美圖、列列知識點,更重要的是背後傳遞的問題:中國從哪裏來,將往何處去?

他補充,好的地理科普作品,可以激發人們對於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也能讓更多人理解環境與人類的相關作用。

只有對國家先有所了解,才會繼而產生情感,香港作為中國的一個特別行政區,了解國家自然理所當然。在「一國兩制」之下,內地和香港的地理教材不盡相同,課堂模式也呈現差異,但再怎麽不同,也不會改變同屬一個國家的事實,而恰恰是因為有所不同,更應該彼此借鑒學習﹑取長補短,例如借助內地豐富龐大的文化教育資源,以更為全面的地理教學為本的教育課程,配合香港靈活生動的教學設計,完全可以為兩地的地理教育,開創出更為豐富的內容和更加高效的教學方式。

「香江閱讀論壇」上周四(11月25日)舉辦「重新發現中國之美——從地理領略祖國壯麗山河」講座。(戴小橦攝)

站在香港看中國認清「國家與我」

每個人小時候對著中國地圖,或許都會好奇別的地方是什麽樣子?地圖上標註的山川河流是什麽樣子?內地的人生活和香港有什麽不同?一如想要全面了解一個人,就要回溯他的成長經歷,那麼若想了解國家,也要回溯其形成發展。

可惜,香港地理課程多年來一直以來倚仗西方教材,港英政府時期更是有意淡化 「國家民族」概念,而中國地理在初中課程只佔不到一成,中小學生對中國地理知之甚少。對於中國的解釋,更多人的理解來自由西方知識總結而出的說法。而到回歸後,中國地理課程並沒有在很大程度上被強化,很多內容都是一筆帶過,導致相當多學生對國家地理認識不足。

「香港學生往往將科學和地理割裂來學習。」香港地質學會副會長、浸大地理講師招侃潛認為,用科學知識理解山河地理是很好的認識中國的方法,除了香港本土的地理知識,更需要理解大範圍的結構,「單方面理解香港的內容固然重要,對中國整個國家的認識更重要。」

從地理上踏足中國,是幫助學生建立對國家認同感的好辦法,畢竟只有先認識國家地理,才能明白香港與國家、以及自己與國家的關係。人們對國家的認同問題,根本上來說是「國家與我的關係」問題。在學習成長階段,沒有系統地學習地理知識,不明白國家的概念,不清楚內地與香港的關系;不知道國家有56個民族,就難以形成清晰的國家觀念。難免難淪為龍應臺所描述的:「是不是逐漸地要拋棄『每一個人一定屬於一個國家』的觀念?愈來愈多的人,可能只有文化和語言,沒有國家,或者愈來愈多的人根本就沒有了所謂『效忠』的概念?」

香港的地理課程多年來一直以來倚仗西方教材。(Get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