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研究者到治港者 周文港:為中華崛起讀書,為基層上流參政

撰文:黃雲娜
出版:更新:

「向上流動」在當今香港像個「都市傳說」,卻是黃金時代的社會結構特徵,而已拉開序幕的第七屆立法會選舉當中,不少參選人都標榜自己就是「傳說」中的「上流」例子。「大家看我西裝骨骨,其實我出身基層,住過10多年板間房,再住10多年公屋,畢業後背著幾十萬元學債,但我並沒有放棄,而是每天打三份工,捱了三年終於儲到首期買居屋,後來再有機會換成私人住宅單位,成功改善家人生活。」在嶺南大學任教的「80後」經濟及教學政策學者周文港就是其中一員,但他深知時代不一樣了,香港早已長期欠缺經濟增長動力,只有致力推動特區政府積極改善經濟產業及教育創新政策,才能令下一代透過知識改變命運。

在嶺南大學任教的「80後」經濟及教學政策學者周文港,在向上流動暢順的年代,得以透過知識改變命運。(龔嘉盛攝)

劉德華引導走上愛國路

「對香港和國家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倡議,我可說是『由有頭髮做到少頭髮,由少頭髮做到白頭髮』。」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參選人周文港在宣傳單張上這樣形容自己,因為他自大學畢業10多年來,分別在工會、商會、智庫及多間大學從事公共政策研究,又曾出任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特邀顧問,更是國務院港澳辦轄下學術機構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但儘管外表看著老成持重,兩鬢也都有些花白,可他確實是個不折不扣的「80後」,今年剛滿40歲。

一般市民大多對「學者」敬而遠之,以為他們總在「象牙塔」上難以接近、甚或不苟言笑,但訪問周文港伊始,他便輕鬆地以「劉德華」開啟了話匣子。「請你不要見怪,我中小學的英文名字叫做『Andy』,因為從小就很喜歡劉德華,我和另外3個要好的同學都一起叫做『Andy』......甚至可以說,他是其中一位引導我走向愛國道路的關鍵人物。」周文港滔滔不絕地解釋,事源劉德華曾在電影《天若有情三之烽火佳人》飾演一位抗日空軍,而他為了支持對方到戲院觀影,結果對「中國人總是給人欺負」的情節義憤填膺,自此開始培養他的一顆「愛國心」,令他成為堅定愛國的教育工作者。

年輕人畢業後要步入社會,面對向上流動不足的問題,難免會迷惘。(資料圖片 / 江智騫攝)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但當談及「愛國」,周文港就嚴肅了起來。其實,若要追本溯源的話,自小教導周文港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父親,才是他的啟蒙:「但我爸爸並沒有上過太多學,也只是一個在動盪年代從廣東來港的普通人,一開始打打工,後來做做小生意;可能因為窮過、苦過、捱過,他更加督促我要努力讀書、識字、看報,希望我將來出人頭地,光宗耀祖,振興華夏。」

周文港補充,後來在圖書館閱讀有關建國總理周恩來的著作,才知道父親心心念念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原來和周總理息息相關——周恩來12歲時離開家鄉浙江到東北讀書,對繁華租界所折射的中華不振深有感觸;後來在一堂修身課上,當校長問及諸生讀書所為何事,而同學紛紛搶答為明理、為做官、為掙錢、為吃飯而讀書時,周恩來卻道是「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畢也不禁為他喝彩:「有志者當效周生!」

周文港參選第七屆立法會選舉委員會界別,希望發揮自己所長,用科學、務實、理性的態度,致力推動特區政府積極改善經濟產業和教育創新政策。(龔嘉盛攝)

三年日打三份工成功置業

因為愛國,所以周文港從小就對國家民族和社會時事很感興趣,後來升讀浸會大學也是主修歷史。同樣因為愛國,周文港早就立志將來從事公共行政工作,分別再到中文大學和教育學院深造,最後在香港大學取得經濟社會學哲學博士;而在港大期間,他師從兩位「非常出名而低調」的政策研究學者,從此走上教學與研究並重的道路,目前至少出版20本專著、叢書和研究報告。亦是因為愛國,在那個香港經濟發展和教育水平仍然遙遙領先周邊地區的年代,周文港已經跑遍大江南北,積極與各地高校交流,慢慢見證了國家實力的崛地而起和教育體系的突飛猛進,也越發感受香港經濟增長的不濟和教育制度的守舊。最後,還是因為愛國,為了展現擔當,周文港決定從政策研究的幕後走到解決問題的台前,參選新一屆立法會的選委選舉產生界別議員。

「大家看我西裝骨骨,其實我出身基層,住過10多年板間房,再住10多年公屋,畢業後背著幾十萬元學債,但我並沒有放棄,而是每天打三份工,捱了三年終於儲到首期買居屋,後來再有機會換成私人住宅單位,成功改善家人生活。」周文港在自我宣傳影片、網媒選舉論壇、以及接受《香港01》專訪期間,都一再講述他成功上流的故事。

相信大家都對諸如此類的說法耳熟能詳,因為像他那樣30多40歲的一代,剛好趕上香港「黃金時代」的尾班車,所以還有「向上流動」的歌仔唱,也可完成「置業仿似致富」的美夢;但在今時今日,拋開2019年反修例風波和2020年新冠病毒疫情帶來的經濟重挫不說,香港早就陷於產業單一、創科落後、上流停滯、分配不均的苦境,不少人可謂「生無安身之所,死無葬身之地」。

每年本地生產總值仍然亮眼,特區政府財政收入也很可觀,但基層往往無法公平分享繁榮成果。(照片由社區組織協會提供)

政綱三支箭:經濟、教育、青年

和很多標榜自己「住過劏房,捱過貧窮」的應屆立法會參選人一樣,周文港也強調自己對當下基層和青年的辛酸感同身受,所以希望發揮自己所長,用科學、務實、理性的態度,致力推動特區政府積極改善經濟產業和教育創新政策,從而幫助下一代像他那樣透過知識改變命運。他的競選政綱從經濟、教育、青年三大面向出發,主要涵蓋六大範疇,包括擴闊經濟格局、改良公共行政;健全教育制度、力促科創發展;解決房屋困境、關顧青年民生。

以「健全教育制度」為例,周文港認為香港應該建立一個「與一國兩制相適應」的創新教育制度,才能促進「官、產、學、研」四方發展,既為金融業、服務業、製造業提供全新發展引擎,更為國家發展大局貢獻香港之力;但他沒有詳述有關方案。由他擔任副主席的香港科技創新教育聯盟(前稱香港STEM教育聯盟)曾與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合辦「內地與香港STEM教師研修課程」,即將發表《「融入灣區・裝備自我」:青年科創技能政策研究》。

至於「擴闊經濟格局」,周文港則認為儘快恢復香港與內地的雙向免隔離「通關」是首要任務,屆時必須「加強內交關係」,再借助《十四五規劃》東風,牢牢把握內地為數4億人口的中等收入群體所能帶來的經濟商機,相信能為本港服務業和製造業的振興提供重要基礎,又謂只要做好符合「雙循環」發展格局政策,香港不愁復甦。不過,相對於全面轉向知識型經濟、開拓多元產業、重整人才戰略等等宏觀方向,周文港更加在意大量從事旅遊、零售、酒店及飲食等服務行業的基層僱員,重申只有回復疫前生態,才能維持他們的生計。

周文港也受父親臨終經歷啟發,立志改善長者安老問題。然而,有別於《香港01》和不少關注團體所提倡的全民退休保障和最低生活工資等長遠改善社會結構的方案,周文港更加傾向重新分配社福機構撥款,以免龍頭機構壟斷資源。周文港又提到,早於10多年前研究如何應對人口老化問題,當時除了全民退保,也有人提倡負稅制,但他沒有明言支持哪種方案,而是表示「長者生活津貼」得以劃一至3800元已有一定進步,「當然,這個改良過程可以做得更加好。」

周文港對10多年來的研究工作頗有信心,因為有部份研究成果獲得政策採納。(受訪者提供)

部份研究獲政府採納感滿足

提名周文港的港區全國人大代表黃友嘉和嶺南大學校董會主席姚祖輝,都盛讚他是少數非常認識中央政策的香港學者,政策研究做得相當細緻,對政府而言很具參考作用。周文港也對10多年來的研究工作頗有信心,因為有部份研究成果獲得政策採納。

例如去年6月發表、受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委託的《粵港澳大灣區的港資製造業經營情況、對灣區經濟貢獻與實現轉型生計發展策略顧問研究報告》,便通過挖掘包括國家工商總局在內的大數據方式,得出近年在大灣區內地九市的港資製造業企業數目、從業人員數目、註冊資本、營業利潤等的具體數字和變動情況,幫助特區政府重新認識這些港資製造業在「延外發展」模式下對香港整體經濟佔有重要帶頭作用,並獲相關政策官員邀約進行詳細座談。

周文港認為,可以仿效新加坡模式改善青年問題,只要「有土地,有組屋」,就會有國家認同。(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倡設香港模式「發改委」主責政研

可以說,相對於香港其他研究本地公共政策的學者而言,周文港已經相當幸運,畢竟特區政府向來不太重視體制以外的政策建言,這也變相導致大學和民間的學術機構未能有效發揮「國之利器」的作用,自然不會投放更多資源深入探討本地問題。周文港則說,問題在於現有高等教育體制以學術為主,並不重視政策研究,遑論要令「科研成果轉化應用」(俗稱「科研商品化」)普及化。他承諾當選後致力為高教政策拆牆鬆綁,營造全新生態圈。

政策研究無法落地的另一癥結,則是公務員的靈活性較低,所以無法積極吸納智庫意見。周文港與黃友嘉曾於2017年9月在《紫荊論壇》雜誌合作發表《借鑑世界經驗促香港公共政策研究機構現代化發展》一文,當中指出全球各地甚或內地各省市政府都有研究智囊,因為這是推動公共行政和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之一,而香港要在「社會主義」國家內的特別行政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這更是一個重大的歷史性課題,尤其需要建立和發展一套獨特的公共政策研究模式。

他們當時建議擴編中央政策組,並按「三司十三局」的政策範疇各配起碼3名資深及青年研究人員,並把每年預算由1.19億元增加至3億元,方能做到「政策研究、諮詢、倡議、制定、統籌和協調兼備」的角色。不料,特首林鄭月娥在翌月發表的首份《施政報告》當中,把「中央政策組」改組為「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而主要成員不但沒有外聘專家學者擔綱,反而沿用公務員體系的政務官員。周文港冀望當局重新建立一個以「中央政策組」為基礎、類似內地「省發改委」職能的政府政策研究智囊團,從而提升施政效能。

立法會選舉各界別參選名單,請按此參閱《香港01》選舉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