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深融合無可避免 鄭燕祥:語言教育政策應順勢而為

撰文:01周報
出版:更新:

回歸以來,香港步入「兩文三語」時代,即以中文和英文進行書寫,並以廣東話、普通話和英文作為口語。時至今日,「英文」仍舊是強勢語言,「中文」政策目標卻含糊不清,甚至一次次捲入政治化漩渦。有學者提出,香港的語言教育政策與社會功能長期脫節,既間接造成當下社會的的政治衝突和社會撕裂,也未能應對立足「粵港澳大灣區」這一區域融合形勢。

語言教育政策是個多層次問題,它不僅決定了學生將用何種語言學習知識,而且對整個社會的運作起着至關重要的作用和影響。香港教育大學榮休教授鄭燕祥接受《香港01》專訪時指出,語言教育政策不能只顧及學生個人層面,還要顧及社會層面,「為了社會,學生才會有前途;學生做得好,社會先有前途。」

鄭燕祥表示,香港要開拓大灣區這個新領域,所以需各界參與,不能「照舊」。(吳鍾坤攝)

過去二十多年,鄭燕祥著書立說,對香港教育政策投注不少心力,希望能喚起社會對這重要議題的理性討論,為香港未來的語言教育政策提供藍圖建議。然而,苦口婆心多年,教育系統的長期癥結仍「不見改善」,「社會撕裂,政治衝突愈來愈大,運作愈來愈慢,愈來愈困難,達不到市民的期望。」

在鄭燕祥看來,語言教育首先應能「促進社會的整合、融合,建立共同信念、互相合作」,但香港明顯做不到。這還只是教育的第一個功能,其他例如促進制度和建設、培養學生適應能力、達成多元目標等,本港的語言教育也是可圈可點、力有不逮。

以文化認同為例,在如今的語言教育政策下,「有些學生對中國是不認識的,沒感情的。到了出事才來反思學生『不愛國』或者對中國文化沒有『歸屬感』,但本身學校的設計就不符合。」鄭燕祥說。

+2

此外,語言教育能否適應未來的經濟發展?鄭燕祥表示,香港的未來就是要立足「粵港澳大灣區」,「中國已經在崛起、在上升了,其他人無法阻止她了。要順應世界潮流、順應中國崛起的形勢,不要逆勢而行,『攞來辛苦』。香港不參加大灣區,那九個城市依然會去做,那香港是無以生存的。」而既然香港是大灣區其中一個大城市,那就需要匯聚多元人才,需要多元的語言政策......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90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1月8日)《與教育界泰斗鄭燕祥對話——香港語言教育緣何與社會功能脫節?》。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90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

政府委員會制度效能今非昔比 政務司長親自督師能否扭轉乾坤?

立法會新勢力冒起 擺脫利益束縛

香港仍未觸及的氣候議程——轉型陣痛和氣候正義

M+要超越15分鐘的永恆

商務部一則消息引發熱議 北京放棄和統選項了嗎?

民主黨在2021年選舉潰敗意味着什麼

與教育界泰斗鄭燕祥對話——香港語言教育緣何與社會功能脫節?

Facebook改名Meta部署元宇宙 範式轉移還是逃避醜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