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推動印太戰略自主 成員國意見分歧難有共識
9月中旬,當歐盟委員會和歐盟外交事務及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Josep Borrell)出版歐盟的印太合作戰略文件之時,澳洲政府決定取消2016年向法國購買共值660億美元的柴油潛艇合同,轉向美國和英國引入核動力潛艇技術。事件即時使歐盟與美英澳的關係陷入新低點。博雷利提出歐盟的新印太戰略是要達到「戰略自主」,他說:「(歐洲)必須像其他國家/地區一樣地依靠自己去生存。」歐盟主席米歇爾(Charles Michel)也嚮應地提出美英澳的決定反映歐盟更有需要尋求一套共同的印太方略。
今次歐盟正式提出的印太合作戰略,實已反映布魯塞爾已成功在歐洲落實「戰略自主」,即有效推動「外交政策的歐洲化」進程。
由於外交政策的歐洲化要求布魯塞爾將歐盟對外政策透過遞歸式的環迴漸進討論和政策制訂過程去連結各成員國,歐洲外交政策成為一個有機的溝通辯論場域,覆蓋着歐盟的27個成員國,並以布魯塞爾為協調中心。
今年9月,跨歐洲智庫「歐洲外交關係委員會」(ECFR)出版題為《逐漸靠近:歐洲對印太的觀點》(Moving Closer: European Views of the Indo-Pacific)的報告,交代了27個成員國內主要持份者(包括政策制訂者、國會成員、有關政府部門和專家學者)的意見觀點。這份報告反映,布魯塞爾先掌握和集結了各成員國持份者的觀點後,才正式出版印太合作戰略文件。這兩份文件為歐盟實踐戰略自主提出更多證據。總結報告內的主要發現,有助我們透視歐盟印太合作戰略背後的複雜考慮所在......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詳細內容請閱讀第288期《香港01》電子周報(2021年10月25日)《歐盟正在推動印太戰略自主》。按此試閱電子周報,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第288期《香港01》電子周報其他獨家精選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