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方向張欣宇:信任香港人才 重建國際口碑

撰文:來稿
出版:更新:

隨著《施政報告2021》提出「北部都會區」發展計劃,可以預見香港在未來十年二十年間,將再次進入基建工程蓬勃發展階段。而近期,社會亦對未來基建項目的執行方式產生熱烈討論,有聲音提出,鑒於本港業界在過往十餘年間大型工程中出現的超支和延誤等問題,應當引入香港以外的公司和人員直接負責香港未來基建項目,大有不「換血」不足以解決問題之勢。

撰文:「香港新方向」工程專業召集人、特許工程師(香港及英國)張欣宇

「北部都會區」的提出,可以預見香港未來將再次進入基建工程蓬勃發展階段。(《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圖片)

可是,大型基建項目如何在交付過程中保證工期和預算符合計劃,是世界普遍面臨的難題,背後涉及的種種因素頗爲複雜,未必能過分簡化為「換血」的問題。

實際上,香港作為國際化大都市,本地工程專業服務向來是香港在全球核心競爭力之一,在推動社會、經濟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的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的。據世界經濟論壇《2019年全球競爭力報告》顯示,香港在工程及基礎建設方面的競爭力排名全球第三。與此同時,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最新公佈的2020全球競爭力報告也指出,香港基建在全球排名由22位上升至14位。

港府報告統計也顯示,國際上對於香港卓越的工程服務輸出需求殷切,除了西歐和北美市場,近年許多亞洲國家為配合經濟快速增長(如印度及印尼)急需改善國內基礎設施(如港口、住房和城市規劃等)也令香港工程企業國際業務穩固增長。內地和澳門同樣也是香港建築設計、工程及測量服務輸出的最大市場。以鐵路爲例,港鐵公司作爲一個土生土長的香港品牌,在北京、深圳、杭州、澳門及成都等城市均有具相當規模的業務,其中港方佔股49%並主要負責日常運營的京港公司,在北京運營超過25%的地鐵網絡,僱用過萬名員工,常年得到當地政府嘉獎。由此可見,香港在世界各地均有參與各類大型基礎建設,其高質量專業的服務不僅獲得廣泛認同,香港工程專業服務的高效和可靠性也處於世界前列。

「香港新方向」工程專業召集人張欣宇認為,接著全新基建潮,香港應當信任自己的人才,重建工程業界口碑。(資料圖片)

然而,盛名之下的香港工程在本地市場近年來卻波折不斷。在2008年時任特首曾蔭權執政時期推出的「十大基建工程」,在項目交付期間,大部分均出現頗為嚴重的延誤,工程撥款不斷追加,沙中綫項目的工程質量甚至屢屢爆出醜聞,對整體社會民生發展造成諸多不利影響。這些項目涉及不同的業主單位,幾乎涵蓋了全港乃至全球範圍内大多數知名的建築設計所、顧問公司和承建商。可以不誇張地說,整個香港建築工程業,在過往十餘年遭遇了嚴重的挑戰和信心危機。

這個整體行業性的挑戰,可以回溯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和隨後的經濟下滑。當時的嚴重不景氣,導致本地市場基建工程發展萎縮和停頓,亦造成了在接近整整十年内(1998-2008),業界大量人才流失不返。直至「十大基建工程」出台后,2013年各項大型工程集中上馬,項目之多規模之大,又令本身元氣未曾恢復的專業人員和勞工市場均出現明顯短缺。

從宏觀上分析這個問題則不難發現,如果市場行情驟升猛降,項目太多容易導致超支和引起質量問題,項目太少則又直接影響業界生計和發展。「香港新方向」認爲,政府在提出北部都會區概念之後,應儘快制定相配套並具前瞻性的基建發展藍圖,為未來社會需求及新興科技趨勢及早作部署,並透過確保本港工務工程量穩定,以紓緩業界「飽死、餓死」的長期問題。

「香港新方向」認爲,政府在提出北部都會區概念之後,應儘快制定相配套並具前瞻性的基建發展藍圖,為未來社會需求及新興科技趨勢及早作部署。(資料圖片)

在正視本港建築工程業界過往十年所遇到的種種挫折之餘,公道來説,亦應當見到,過去十年也恰恰為香港培育出一大批具實戰經驗並真正從挫折中成長的中青代專業人士和管理人才。這批人不僅不應該被視爲要被「換血」淘汰的棄將,反而是香港寶貴的人才儲備。經過前人的努力和奮鬥,香港已由高速增長步向優質發展。接下來香港北都會區的宏圖大計,正正應當是新一代香港專業人才施展自我的最佳舞臺。香港新方向認為,我們應當信任香港自己的人才,通過配合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積極推動進步、創新的工程設計,不僅能為下一代建立更好的家,更有條件可以在過程中引領新的國際標準,再次重建香港業界的國際口碑。

香港向來備全球人才青睞,不僅收穫了大量的知識、經驗、機會及財富,更關鍵的意義在於,本地精英通過與全球人才的互動,拓寬國際視野,進一步提升本地競爭力,這才是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石。因此,所謂「換血」思維除了並不客觀,未能做到對症下藥,更是急功近利,無利長遠。業界領袖和代表、政府乃至社會大衆,均應更主動呵護和培養本地人才,愛惜和支持來之不易的本地品牌,這才是真正熱愛香港,對我們共同的未來負責的態度。

香港新方向: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師、工程師、建築師、醫生、校長、大學教授、教師、社工、心理學家、記者、導演、資訊達人、會計師、銀行家、企業家等等。雖然成長經歷各不相同,但都擁有一份真正熱愛香港的家國情懷,以及願意實事求是去作出改變的實幹精神。矢志倡導有為政府,打破資本壟斷,重建香港和内地之間的真誠交流和信任互利,為香港尋找一個新方向。

(文章原刊於《FT中文網》,《香港01》獲作者授權轉載,內容經編輯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