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規劃宣講.解讀|人民幣國際化何以成為香港金融新關鍵?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人民幣」無疑成為香港金融發展再上新階的關鍵詞。特區政府今日(8月23日)上午在政府總部舉辦《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宣講會,邀得多位中央官員南下,為香港指點迷津。其中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談及香港作為「離岸人民幣樞紐」的重要角色,認為香港最有條件成為全球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增值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特此呼籲港府加強制度建設。

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所長周誠君認為香港最有條件成為全球人民幣資產管理中心、增值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中新社)

人民幣是香港繁榮的「血脈」和「紅細胞」

「我印象特別深刻,林鄭月娥特首在致辭中說,香港背靠祖國大陸、又面向全球,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重要基因。」周誠君在發言最後總結,「有了基因,還要有血脈——人民幣就是血脈,更具體的,是裡面的『紅細胞』。」他的生動比喻,令「人民幣」和香港的發展關係變得具象起來。究竟人民幣何以成為聯結陸港和世界的「血脈」,乃至成為兩地經濟「供氧」的「紅細胞」?

所謂「血脈」,體現於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從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進程來看,香港見證和參與了人民幣國際化的許多「第一次」:首間人民幣海外清算行的建立、首份雙邊本幣互換協議的簽訂,離岸人民幣債券(點心債)的首次發行,人民幣資本賬戶項目的首次開放(RQFII/QFII)等。在全球眾多離岸人民幣市場中,香港是當中資歷最高、發展最成熟的一個。全球投資者持有人民幣的需求得以經由香港湧入內地,而大量人民幣計價資產也得以經由香港走出國際。

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國家率先走出疫境,實現經濟由負轉正,加之以西方國家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採用貨幣擴張政策,導致人民幣需求水漲船高。英國智庫國際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全球公共投資者調查2021》顯示,三成央行計劃在未來12至24個月內增持人民幣,而在上年,這個數字是10%。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今年第一季度,人民幣佔全球外匯儲備達到2.45%,創下歷史新高。OMFIF主席David Marsh在《調查》的序言中寫道:「儘管人民幣依然落後美元,而且仍未實現完全可兌換,但在某些重要的方面,人民幣已經來到儲備資產時代(the age of as a reserve asset)。」

香港必須在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中扮演重要角色。(資料圖片/通訊社)

拋開外部環境,人民幣計價金融產品本身已很有吸引力,周誠君舉例,中國政府發行的十年期國債回報率為2.868%,高於美國的1.263%。而正因有「債券多級託管機制」,國際投資者想購買中國債券時,便能通過香港這一渠道達成。

與此同時,人民幣國際化亦為香港的金融業帶來了「爆發式」的業務機會,也就成為了「紅細胞」。中國銀行(香港)首席分析師鄂志寰早前接受《香港01》訪問時形容,人民幣存款和債券業務在香港實現了「零到千億級」的突破。周誠君則在是次演講中比喻,香港金管局與中國銀行(香港)研發出的人民幣RTGS系統是國際資產風險管理的「寶器」,而在香港的四種貨幣實時清算系統中,「人民幣交易結算量甚至已經超過了港幣」。

離岸人民幣不只為香港金融業「供氧」,還在為內地實體經濟作出貢獻。周誠君引述廣東省官員的經濟數據指出,截至去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對外經濟貿易投資活動裡人民幣結算比例已超過52%,成為外貿企業最為信任的「第一大交易結算貨幣」。亮麗數字背後,是該省的「騰籠換鳥」戰略,鼓勵舊產業對外轉移至東南亞;而產能轉移和搭建海外產業園的過程中,企業為減少匯兌成本,規避匯率風險,都會選擇以人民幣結算。

8月23日早上,政府在政府總部舉行《國家十四五規劃》宣講會。

人民幣國際化是香港金融新目標

對於人民幣國際化的發展,香港無疑有著獨一無二的重要角色。那麼,香港應該如何暢通「血脈」,增殖「紅細胞」?周誠君指出,《十四五規劃》對金融方面多有著墨,而事關香港的則是三個關鍵詞:國際資產管理中心、風險管理中心以及離岸人民幣樞紐。

周誠君直言,對於兩項「管理中心」的定位,香港絕對是「當仁不讓」。他解釋,所謂「國際資產管理中心」,是指全世界的市場主體都能通過香港,按照其熟悉的規則、法律、語言來購買人民幣資產;而所謂「風險管理中心」,則是指投資者在購買資產之外,還能通過香港實現外匯交易套期保值、規避持有人民幣資產而產生的的匯率風險。

「香港有最好的條件讓世界各地的市場主體在香港買到符合他個人風險偏好、投資回報要求以及符合市場預期的人民幣金融產品。」周誠君將香港的「充沛條件」總結為「五六七八」:「五」是指陸港兩地央行之間五千億的貨幣互換額度,亦是全球最高的人民幣互換額度,為香港的離岸人民幣業務帶來極高流動性;「六」是指香港左右全球六成的離岸人民幣存款,達到8200億元;「七」是香港佔據了全球七成以上的離岸人民幣結算業務(据SWFIT系統統計);「八」是香港發行的「點心債」佔全球的離岸人民幣債券八成以上的份額。

能力越大,責任也越大,可見香港將是人民幣國際化再上台階的推動者,而且「責無旁貸」。周誠君強調,離岸人民幣中心是《十四五規劃》賦予香港的「金融定位」,更是香港的「使命目標」。那麼,香港要如何完善離岸人民幣樞紐的功能,助力人民幣國際化呢?

任志剛建議香港可以推動資本市場更多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媒介,例如在恆指成分股中可用作清算、交易、報價。(資料圖片)

在資產管理方面,行政會議召集人陳智思、財經事務及庫務局局長許正宇、金管局前總裁任志剛等與周誠君對談時,任志剛提到香港可以推動資本市場更多使用人民幣作為交易媒介,例如在恆指成分股中可用作清算、交易、報價:「兩三年前,我已向政府提出相關建議。」

周誠君則表示,人民幣離岸後是「Freely Usable」(可自由使用),只須遵守當地的金融法規,而如果香港的任何經濟活動,包括股票、債券,其他金融資產,想用人民幣結算的話,「作為中國央行來說,我們樂見其成。」周誠君一再表達對香港發展人民幣離岸中心的支持,並提醒「最關鍵是香港要打造完善的離岸人民幣基礎設施和配套。」

在風險管理方面,周誠君強調香港的「一大任務」就是「為全世界的市場主體提供各種各樣的人民幣匯率產品、衍生品」,「讓他們能夠自由選擇、控制好持有人民幣的匯率風險」;而這也對香港的金融機構提出新的要求,需要「機構開發出各種圍繞兩種貨幣之間比價的外匯市場交易工具」。周誠君很坦誠地說:「我承認,這方面,大陸的金融機構能力是遠遠不足的,比不上香港,香港金融市場長期面對國際外匯市場,在這方面非常發達。」

周誠君期望香港能夠成為「非常繁榮的人民幣資產市場」,而人民幣能在香港形成「公允合理、具有均衡價格水平」性質的貨幣價格。這個價格表現於利率和匯率——前者,是指圍繞各種期限的人民幣金融資產,形成對應的收益率曲線;後者則是指「活躍、有深度、有流動性保障」的外匯市場,形成人民幣對各貨幣,包括美元在內的離岸匯率。

「這就是真正意義上,形成了離岸人民幣樞紐。」周誠君結語,「而且,這個樞紐是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