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二|由購買到動手製作 工作坊帶起體驗式消費
手作銷售訴諸一種不是人有我有的文化,不講究名牌,較注重個性化。而人們喜歡手作,除了會選購手作產品外,也希望自己參與製作,得出的作品,令人覺得別具意義。網上有一些手作教學平台,如肉丁網、Skillshare等;還有社群平台,如Pinterest,都可以從中學習製作。值得一提的是,坊間的手作坊更帶動體驗式消費的熱潮,消費再不限於購買產品,也可以是購買體驗。顧客花數個小時,由零開始,進行深度工藝體驗,最後心滿意足地把屬於自己的手作帶回家,體驗創作的樂趣。
承接上文:手作.一|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有些手作人會在自己的工作室或共享空間開辦手作坊,市集中有手作坊,銷售手作的店舖也會闢出地方開班。有些店舖更以經營手作坊為主打,讓學員自製產品,同時出售部份手作人的作品。更有一些專門集中不同手作坊的中心,提供各式各樣的課程。有些學校或團體也會開辦手作坊,邀請手作人傳授技藝。
阿霖在工作室開辦手作坊,成為他的一大收入來源。Kenny的店舖也開辦各式手作坊,由不同手作人傳授技藝。不過這種店舖中的手作坊旨在讓人認識手作,培養興趣,從而形成一種氛圍,實際上店舖不怎麼能從中賺錢。
手作坊實是行業營運的一大支柱,也是促進手作人和公眾溝通交流的平台,顧客從中對手作人和他們的工藝有所認識,會進一步留意他們的產品,又或介紹給親朋好友,成為未來的潛在客戶。
對於手作人來說,能從事他們喜愛的工作已十分難得。不過,這卻不是一個容易賺錢的行當。以阿霖為例,他自2015年開始做紮染,至今都未達到收支平衡,只是因之前時裝店賺到一筆錢,可以維持生活。現時社會開始比較富裕,不少年輕人衣食無憂,不急於掙錢養家,也較有本錢從事自己喜愛的工作,加入手作人的行列。即使不能像阿霖一樣全職工作,也會以兼職的形式滿足自己。
那麼,這個行業都是不賺錢的嗎?「那倒不一定。只不過,較難賺大錢。」Kenny說。香港沒有有關手作人收入的統計,不過,手作人收入不豐厚,可說舉世皆然。例如,根據英國工藝局(Crafts Council)的報告,在英國,2019年各行業收入中位數為30,350英磅(約33萬港元),但手作人收入大多都少於30,000英磅(約32.6萬港元),就算在大師級的手作人中,也只有16%盈利超過30,000英磅。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7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21日)《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手作之魅》。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