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作.一|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撰文:董秀生
出版:更新:

近年來,香港流行手作,走到商場和文青小店,特別是D2 Place、PMQ(元創方)、南豐紗廠及深水埗大南街等地,都可買到手作產品,充斥着手作攤檔的市集遍地開花,Facebook和Instagram上也有許多關於手作的群組、專頁和帳戶。閒時除了逛街買手作,還可以自己動手做,手作坊如雨後春筍在工廈和商場店舖湧現。港府曾提出六大產業,手作可說是文化及創意產業的分支,現時儼然成行成市。到底為什麼港人會愛上手作,這個產業的發展前景如何?

小櫻(化名)是專業人士,她喜歡保鮮花花藝,閒時在花器上裝裝點點,又在Facebook上開設專頁,展示及銷售自己的作品,也接受訂製,然而,她只以成本價銷售,主要是滿足個人的興趣,她的顧客多是親朋好友。「這讓我感到療癒。」她這個興趣就是其中一種手作。

手作,其實就是手工藝,是使用各種材料,由人手完成的工藝作品。在原始社會,人們已開始創製手作,供日常生活所需。工業革命後,儘管機械大量取代人手進行大規模的批量生產,但仍有人出於對工藝的愛好,熱衷於手工藝。進入二十世紀,出現了創客運動(Maker Movement,又稱自造者運動)和DIY(Do It Yourself)浪潮,人們開始喜歡自己動手製作物品。做手作還成為一種精神生活,美國《華爾街日報》曾在2006年預測:「手工藝的技術勞作已成為通往美好生活的少數道路之一。」人們認為,透過手作勞動,製成一件作品,可以得到成就感和療癒感,這在去人性化的數位時代,尤其寶貴。人們在長時間投入電子產品的世界之後,抽身出來,回到原始的手工製作,會感到生活更實在。

小櫻的保鮮花手作只能看作是公餘的消遣,但是,另有一些人,卻將之視作事業,經營成一門生意。阿霖和Kenny都是如此。

阿霖本經營日韓時裝店,擁有兩間店舖,出於對藝術的愛好,他放棄了時裝店,自2013年起,開始搞自己的品牌,2015年更開始製造紮染T恤。「我希望能創作出一些獨一無二、色彩繽紛、具有本土特色的產品。」

Kenny本修讀平面設計,後來發現自己對時裝興趣很濃,就進修裁剪、西裝等技藝和知識,並且設計了獨特的手工領飾,在日本、德國參展,然後回港創立自己的時裝品牌,現時在PMQ、南豐紗廠及銅鑼灣都有店舖。

阿霖在市集可與志同道合的手作人交流,更可推銷產品,收到宣傳效果,很多合作項目更在市集談成。(受訪者提供)

手作成為一門生意

在手作風潮的影響下,手作的製作、銷售已經初步形成產業鏈,基本涵蓋網絡營銷、市集、工作室、陳列室、商店和手作坊。手作人通常從網上營銷和市集擺檔起步,然後經營快閃店(pop-up stores,屬短期銷售場所,通常開設數天至數周就會關閉)、銷售櫃枱或在店舖中寄賣,最後到開設正式店舖,循序漸進,逐步發展自己的生意。有些手作人會開辦手作坊,並以此為主要收入來源,有些則只銷售自己的作品,不傳授技藝。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7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6月21日)《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手作之魅》。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7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尖端科技」劃入國策 如何借勢打造世界新矽谷

中國共產黨的一百年 香港人能視而不見?

神舟十二號載人升空 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太空站

手作之魅:興趣化成生意 產業鏈漸成形

讓玩家「管治世界」 區塊鏈顛覆傳統遊戲模式?

把搜尋變成對話 語言AI恐承襲人類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