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大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大灣區辦學打破香港資源限制

撰文:楊瀅瑋
出版:更新:

「港科大(指香港科技大學)在三十年前是整個中國唯一能夠做芯片的地方……但今天,香港已經錯失機會了。」有望於明年9月正式開學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下稱「科大(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對於香港昔日的創科優勢和當下的創科落後耿耿於懷,香港發展科技創新的資源有限,而香港科技大學在大灣區內地城市開設分校,可以調動區內資源雙向流動,重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

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創校校長倪明選認為,香港發展科技創新的資源有限,分校可以調動區內資源雙向流動,重新打造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歐嘉樂攝)

港校發展受地所限
大灣區是機會

香港科技大學(科大)早於1991年創校,彼時香港只有香港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兩所研究型大學。「香港孩子讀大學的機會太少了,只有百分之一、二。」倪明選回憶,「當時成立科大,引了一批主要從美國回流的專家。據我了解,這些專家大部分是愛國份子,參與過保釣運動,他們懷了一片心回來祖國建立未來的大學。」

相對於其他香港高校,科大更為年輕,但辦學成績不俗。在2021年QS世界大學排名上,科大位列第27位,在香港內僅次於香港大學;但在排名之下,作為時任副校長的倪明選亦發現學校面對更深層次的挑戰。「大學對社會、對國家都是有責任的。」倪明選質疑,「國家有特殊的社會需求,我們能不能做一些相應的研究,應對社會需求方面的挑戰?」

只是,土地利用效率低下的問題限制着香港方方面面的發展,就連港人最引以為傲的高校亦難逃魔咒。「不可否認的是,香港是寸土寸金的,我們學校能蓋大樓的空間基本都蓋得差不多了。」倪明選續說,「我們還有很多想做的東西也沒有機會做。我們想招聘更多的老師,但辦公室、實驗室、宿舍也受到空間的局限。」

能打破土地限制,「大灣區對於港科大而言是一個機會。」倪明選指出,早於2017年3月,廣州市市長來科大訪問便邀請科大在廣州分設校區。科大在經過全校多層級的會議決定「走出這一步」,隨後便密鑼緊鼓地籌辦推進。在獲國家教育部批准籌建後的一個禮拜,學校便於廣州南沙校址舉辦動工儀式,2020年中正式動工,預計2022年9月正式開學。 「整個校園建設55棟大樓,53萬平方米,570天內必須全部做好。」倪明選言及廣州校區建設的火箭速度,「24小時不同的shift(班次)在施工……這個在廣州市被叫『一號工程』。」倪亦強調,雖然建設速度快,但會保證工程質量,校方亦為此安排了100位品質監控人員全程把關。

「一號工程」的重視之下,廣州政府、南沙區政府給予了科大強有力的財政支持:徵地及拆遷的建設用地費、校園一期建設投入、2019-22年的運營費用和開學前裝修及設備費全由內地政府負責,預計投入不低於300億元人民幣。

香港科技大學有望於明年9月在廣州開設分校。(資料圖片)

吸引人才回流
資源雙向流動

當然,科大選擇在大灣區內地城市辦學不僅是因為財政和土地誘因,更與「科創生態環境」有關。「我來科大20年,我看到很多優秀的畢業生,留在香港的並不多。」倪明選舉例,有的同學當了老師、教授,但香港高校職位有限,他們大多流向海外;有志創新創業者則去往內地,「因為我們的條件不夠好。創新創業不是說技術有多聰明,而是必須有生態環境,有上下游的配合……內地包括深圳的發展非常快,香港基本比較慢,所以它的生態環境愈來愈好,包括我自己的學生,創業都到對岸(指深圳)去,那邊政策太好了。」

倪明選感歎,過往香港高校基礎研究做得好,「可基礎科研是什麼?花錢買設備、請人」,但回到科研產出,「賺錢的部分就跑到別的地方去了」,「我們是不是有點虧?」他不得不發問,「粵港澳大灣區要發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香港要怎麼融入裏面?扮演什麼角色?」

「這個角色不應該是單向的,我希望是雙向的。」倪明選指出,香港有法制和稅制優勢,可以吸引科技公司來港分設總部,但香港必須解決「住」的問題,「一個小工程師買去一棟房子也不簡單,香港必須在『住』的人才配套上做得更好。」

與此同時,科大(廣州)校區的創立,能夠與科大清水灣校區形成良好互動,亦同樣形成了資源「雙向流動」。以教學人才為例,倪明選談到,香港的高校及內地的高校都在「挖」科大的老師,但廣州校區的創立令部分有意回內地教書的老師「留了下來」:「我說,你不要去大陸了,廣州校區在等着你。有好幾個都是這樣的!沒有廣州校區,才是真的被挖走了,是廣州(校區)把他們留下來了。」倪更補充,有些已前往大灣區內地高校教書的教授亦有意回歸科大,「覺得還是科大的文化更適合他。」

倪明選強調,科大(廣州)「不會把香港挖空」,「每天都在招聘老師」,而這也是創辦校區需面對的挑戰之一,「第一期的目標是400位老師。」

香港具備科研優勢,應該貼合國家戰略,培養更多高端研究型人才。(資料圖片/盧翊銘攝)

貼合國家戰略
培養高端研究型人才

科大(廣州)預計分兩期招生,第一期只招4,000位研究生,第二期會拓展為4,000位本科生和6,000位研究生,學費及學生補貼與科大相同。兩校雖同屬「香港科技大學」這一品牌,但財務相互獨立,兩校法人亦相互獨立,兩校地位平等。

對於前期着重培養「研究生」這一安排,倪明選解釋,科大(廣州)的學術架構與科大是不重疊的,廣州校區創新地推出了「交叉學科」的學術架構,前幾年發展須以研究生為主,「因為研究生在過去大學的學習中已經有交叉學科的基礎、基石了。」

所謂的交叉學科,與傳統學科有何不同?倪明選舉例解釋,科大已有計算機系,科大(廣州)不會再辦,而是辦「人工智能」、「數據科學」,「跟計算機有關,但不屬於計算系。(校區間)學位是不會重複的。」

像上述兩個專業,都會放在科大(廣州)的「信息樞紐」中,除此之外還有「功能」、「系統」和「社會」共四個「樞紐」。科大(廣州)冀以「樞紐/學域」,打破過往「學院/學系」的關係,促進學科間的「交叉」,乃至「融合」。

(香港科技大學提供)

科大特色「走在前面」
「交叉學科」解決問題

不妨再以實例來理解「樞紐」這一學術架構。早前,科大(廣州)已開啟先導計劃招生,在2019年招收106人,在2020年招收了160人。吳同學是2020年入讀先導計劃的數據科學學域的碩士生之一,她向《香港01》表示跨學科教育是科大(廣州)比較吸引她的一個點:「每個廣州校區的學生會有兩個導師,這兩個導師會來自不同專業。我的第二導師也會參與到我的課題討論中。」吳同學舉例,她的兩位導師分別是運籌學和交通工程的方向,她主攻前者,運籌學與數學和工業有關,而交通工程系導師在數學模型上頗有建樹,可以為課題提供指導。

「交叉學科才能解決實際問題,而交叉學科需要不同領域的合作。」倪明選比喻道,「樞紐像飛機場一樣,people come and go(人來人往),不同的人來交流,又去不同的地方、學域之間合作。」他亦強調,學域會因應社會需求來設立或縮編,以此快速「解決社會需要的問題」,快速培養「國家需要的高科技人才」。

全國「兩會」正式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十四五規劃」)中列出了中國重點攻關的七個科技前沿領域: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電路、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基因與生物技術、臨床醫學與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極地探測。其中,「集成電路」亦即「芯片」,是現時大國博弈間舉足輕重的「科技產品」,亦是中國亟需解決的「卡脖子」問題。對此,科大(廣州)的「功能樞紐」下亦分設「微電子」學域來回應科技發展的人才需求。除此之外,「先進材料」、「地球與海洋大氣科學」、「生命科學與生物醫藥工程」等學域亦在回應着國家層面的尖端科技需求。

「我們能不能做到解決一些過去解決不了的問題?我想這裏面,每一樣都有前沿(探索)要做的。所以要鼓勵我們老師不要只看到現在的問題,往前看一點,想像力多一點。」倪明選說,「『走在前面』,這是科大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