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式預算帶來的想像 如何真正促成公民參與?

撰文:郝子雨
出版:更新:

財政司司長每年編製《財政預算案》之前,都會對外宣傳,希望社會各界提供寶貴意見;然而,每次預算案發表之後,往往又被指措施離地,未能精準幫扶,甚至忽略基層—這顯然並非民意所指。公眾諮詢變作形同虛設的形式主義,長此以往,便會加重不公義的財政分配,令社會資源愈發向權貴傾斜。在強化「行政主導」體制之後,應該如何將民意注入政府財政預算及政策草議中?「由下而上」的決策制訂有可能在香港實現嗎?由彩福邨互助委員會主辦、青年智庫MYWO協辦的「參與式預算」項目,或可為「公民參與」帶來一些想像。

彩福邨參與式預算是互助委員會就有關「邨內改善及維修保養工程」及「屋邨活動」讓居民提交建議,前者預算上限五萬元,後者預算上限三萬元,並以邨內居民「一戶一票」方式排列優先使用安排。彩善樓互助委員會主席歐普熹表示,近年來,屋邨活動中的參與者逐漸減少,並鮮有年輕一代加入,而是次項目的參與活躍度則超出預料,有百餘份提案。

彩福邨參與式預算是互助委員會就有關「邨內改善及維修保養工程」及「屋邨活動」讓居民提交建議。(資料圖片)

以連結街坊為己任的互委會期待有更多街坊關心屋邨事務,但由於權力及撥款微薄,平日會透過處理街坊鄰里間的噪音、冷氣機滴水等糾紛,維護並營造睦鄰氛圍。互助委員會每年獲8,000元(每季2,000元)撥款,只夠維持運作、簡單維修及小型活動,對維繫邨內居民凝聚力也是有心無力。歐普熹說:「儘管節日活動也由每層樓的代表、街坊們一起商量,我們希望街坊能夠再多些、再主動些參與。」也就是說,相對於被動維繫,街坊主動參與才會令社區事務的決策更能滿足居民的需求。

歐普熹介紹,一些提案儘管未能入圍,卻值得反思。如有少數族裔街坊提出希望能夠學習中國功夫。「其實四座樓中,每座都有十幾戶少數族裔街坊,但他們的需求總是被忽視,甚至連政府派錢都一無所知,所以我會一戶戶去告知。」他亦表示,學習中華文化的活動也許未必能於此次計劃中實施,但這反映出少數族裔街坊想要融入本地環境的需求,值得所有人反思。「彩福邨是有十一年樓齡的新屋邨,當時的小朋友都長大了,邨中卻沒有屬於青少年的空間。」歐普熹認為,青年也是屋邨設施、活動中被忽略的一群。

歐普熹希望街坊能更主動、多些參與屋邨的活動。 (歐嘉樂攝)

專家小組中的環保建築師及城市設計師葉頌文從專業角度解釋「參與」的重要性。他表示,就像環保建築一樣,建築本身不會環保,要配之以用家的使用,才能發揮環保功效。而在城市設計中,「地方營造」(place making)很重要,過去是由建築師、設計師做「主筆」,規劃、設計空間的使用,現在則會逐漸加入持份者對地方營造的參與—即「以人為本」,從用家角度出發。

上文節錄自第261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19日)《參與式預算帶來的想像 如何真正促成公民參與?》。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1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當中國可以平視世界 香港怎樣正視全球新秩序

虐兒案頻發背後 香港兒童欠缺「保護網」

監管「靴子落地」之後 螞蟻估值「折上折」

後疫情時代 從在家工作到混合辦公

中國獨立設計師的春天 上海時裝周:本土時裝大潮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