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博物館對一地的意義 M+的購藏與社會價值|胡恩威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在最近有關M+購藏展品爭議中,西九文化區管理局董事局主席唐英年對外正式確定M+是一間世界級當代藝術博物館,並指其收購的藏品乃世界上第四大。唐先生如何確定「世界級」?筆者嘗試從以收藏當代藝術品為主的另外「三大」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倫敦泰特現代藝術館(Tate Modern)及巴黎龐比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 角度,看一些資料便會知道。
撰文:胡恩威

M+能否有足夠的財力和人才,真真正正成為一個世界級博物館?(李澤彤攝)

紐約MoMA有15萬件藏品,香港M+則有逾8,000件,這8,000件藏品都可在網上看到,背後的價值是多少?我們不知道。唐先生說,當年花逾1.7億港元購入的希克(Uli Sigg)藏品現已升值很多,那麼,購自希克的那47件作品目前的價值是多少?如何估計?而其他8,000多件藏品總共又用了多少錢?究竟每件作品所花金額是多少?是否需要有具體交代?

購藏裏面,有百分之二十是香港的,但是否等於有百分之二十的預算都用來購藏香港作品呢?裏面購藏了香港視覺文化,有大量的建築圖片,但漫畫方面幾乎是零。漫畫是香港視覺文化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份,為什麼目前M+的購藏裏面完全沒有香港漫畫呢?由黃玉郎開始,到馬榮成、利志達、李志清、小克,一路數來,香港出現了各式各樣的漫畫,得獎之多,也是世界少有的。但是,為什麼M+藏品中如此缺乏漫畫呢?

第二, 一個只有8,000件藏品的博物館,怎樣才算是世界級呢?要花多少錢才可以達至世界級水平呢?多不一定好,少也不一定好,那麼,「質」是如何評定呢?一個博物館需要有一些鎮館之寶,M+的鎮館之寶是哪一件作品?西九當局可否說清楚呢?

對博物館來說,藏品固然重要,如何展示其藏品更重要。(李澤彤攝)

記錄城市發展過程和文化記憶

對博物館來說,藏品固然重要,但如何展示其藏品更重要,尤其是在疫情爆發後,博物館的對象不再是遊客,而是以當地人為主。作為一個擁有720萬人口的城市,香港必然需要一些博物館去進行不同類型的公民教育。像柏林、紐約等大城市都會有不同的博物館。博物館記錄了一個城市的發展過程及文化記憶。文化和記憶相關,記憶建立了我們的文化價值。但大家到網上看看就知,M+的所謂藏品什麼都有一些,並沒有一個健全的系統。

舉個例子,M+收藏的建築圖裏面,每個大師都有一兩幅,卻都是很片面的,它們有一個名字,但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購藏,像當中包括了美國建築大師Frank Lloyd Wright的建築圖,M+為什麼要購藏?這位建築師和香港有什麼關係?

一間博物館要說的是那個城市、那個地方的記憶,或者說是那個地區的故事、歷史。然而,M+這8,000件藏品中,有多少是和香港人有關呢?香港人去看這些藝術作品,和他們自身有什麼關係呢?(節錄)

胡恩威
進念.二十面體聯合藝術總監暨行政總裁

上文節錄自第260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12日)《反思博物館對一地的意義 M+的購藏與社會價值》。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6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透視國家雙循環戰略 直面香港的危與機

再陷疫苗戰場 港版「疫苗護照」如何落地?

全球學子厭倦上Zoom? 教育科技迎黃金時代

後疫情時代: 構建中的虛擬綠洲可維持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