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消英語主科地位利多於弊? 內地英語教育存廢迷思待解

撰文:孫瀾
出版:更新:

全國「兩會」期間,一位政協委員關於「取消英語中小學主科地位」、不再將英語設為高考必考科目的建議,引起了內地教育界和社會廣泛的關注和熱議。上周三(3月31日),中國教育部考試中心官方發布公告,稱即日起不再承辦劍橋通用英語五級考試(MSE),又一次讓這一話題成為輿論熱點。

事實上,內地自小學三年級開始開設英語課程的安排已達二十餘年,類似的爭議並非首次出現。2013年,在討論中、高考改革時,社會上對英語教學的批評一度十分猛烈。當時甚至有人提出小學取消英語課,增加國學等科目。對於中小學是否該取消英語科目的主科地位,內地社會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立場。

「在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等外語課程不再設為與語文和數學同等的主課,增加素質教育課程佔比;不再將英語(或外語)設為高考必考的科目;禁止義務教育階段學生參加非官方的各種外語考試……」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的必修課地位。

全國政協委員、九三學社中央委員許進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建議,改革義務教育階段英語的必修課地位。(網上圖片)

政協委員提議取消 稱浪費時間

許進的建議主要基於兩個論據:一是英語教學課時約佔學生總課時的10%,但英語只對不到10%的大學畢業生有用。成果應用率低,課程設置不普惠;二是人工智能時代,語言翻譯非常方便,就算不會英語,也不會影響到生活。這一話題迅即在內地輿論場引發廣泛討論。

對許進的建議,輿論主要分為兩個陣營,一部份表示贊成,認為英語學習從小學到高中學十到十二年,學生家長還要花費大量金錢和時間在校外上英語班,耗時費力,但學習效果並不好,走入社會後,英語也只對一部份人的工作和生活有用,屬於高投入、低產出。至於跨文化交流,完全可以用人工智能、翻譯機等技術手段解決。

有一部份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學習英語不只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方便交流,更是國民在積極融入全球化的當下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資料圖片)

當然,也有一部份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學習英語不只是為了掌握一門外語、方便交流,更是國民在積極融入全球化的當下必須具備的基本素養,同時,公立教育為所有的國民提供英語教育是促進社會階層流動、促進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內地的英語教育,特別是中小學的英語教育該何去何從?北京外國語大學教授、教育部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研製組兼修訂組核心專家張連仲,與及全國著名特級教師、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審議專家禹明都分享了自己的看法,詳情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59期《香港01》周報(2021年4月6日)《輿論激辯取消英語主科地位 內地英語教育存廢迷思待解》。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9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對選舉改革的積極反思 把港人治港落到實處

「忠誠的廢物」只是善意鞭策 對話田飛龍:「一國兩制」正在換個活法

蘇州過後無艇搭 被忽略的首份白皮書和習近平勸告

「農業園」能否成為香港農業救命草?

歐洲疫情爆發一年 歷程峰迴路轉 後續仍難預料

媒體電子轉型的存亡之秋:在網絡世界中尋覓新聞價值

《民法典》實施之後 說好的「新時代女性」來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