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一|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探尋心靈慰藉

撰文:羅乃智
出版:更新:

人類的智慧,理論上沒有疆界,但礙於每個人都是自己經驗的囚徒,因此任何學派發展的時候,難免有所局限。

在東西文明初次碰頭之時,西方人對東方文化感到好奇,但這種好奇,往往帶有獵奇的元素,未必認真審視;而東方對西方的理論固然大開眼界,卻也不一定通盤接受。在洋務運動期間,清代思想家馮桂芬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也就是後來「中體西用」的主張,在應用之時,也強調保留。
可幸,在全球化時代,知識和文化的交流突破了地域的疆界,東方與西方的智慧,比以往有更大的機會互相衝擊、融合,再發展出新的智慧,形成新的思潮,為人類帶來裨益。

靜坐、禪修、冥想已成為不少西方心理治療的方法。(Getty Images)

有些人在尋求知識突破的過程中,巧遇了另一個文明的經驗;有些人來自完全不同的國度,卻對另一個國度的文明知識感到好奇、嚮往,甚至越洋留學;有些人本身就集數個文化背景於一身,糅合東西,發展出自己的洞見。

東西融合並不是什麼新奇有趣的事,當初也許源於獵奇,後來漸獲各方重視,甚至在學術殿堂亦有所體現。近年,西方心理學糅合佛教各家各派精神,探尋身、心、靈的結合。

兩千五百多年前,釋迦牟尼出家修道,覺悟成佛,從此為眾生開啟一條離苦得樂的道路。當時世人念茲在茲的,是如何了生脫死、離苦得樂;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佛法仍為世人開示滅苦之道,但紅塵中人關心的,不是生死輪迴的大議題,而是如何解決現世內心和精神上的苦厄,佛法輔導遂應運而生,藉此普渡眾生。

西方心理學有很多概念都與佛理相似。(Getty Images)

英國牛津大學心理學博士畢業的心理治療師Karen Li Foster接受《香港01》訪問時表示,「東方」信仰元素對心理治療或輔導心理學向來有一定影響力。潛意識和心理分析等概念於十九世紀初才納入心理學領域;「最原始」的佛法輔導則可追溯至公元前三世紀,即佛理從梵文廣泛翻譯為其他語言的時期。

來自東方家庭、在西方成長的Karen認為,「西方心理治療納入佛教元素,其主要原因是,任何心理治療的目標,都以佛教的核心哲學為依歸。各種精神狀況來自複雜的依附認同,以及面對生離死別時的存在問題。佛理當中的非判斷意識、放下自在,擺脫任何形式的依戀和情感,正與治療師及患者之間的互動關係類同……(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9日)《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悟道 探尋心靈慰藉》。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58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港人該怎樣調整「仰視西方」視角? 新疆問題折射出的平視外交觀

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

歧視、套丁、土地房屋 重重隱患下的丁屋政策

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悟道 探尋心靈慰藉

從亞洲富豪到亞裔歧視 新「東方主義」之風吹向何方?

從瑞士禁蒙面法說起 「同化合流」抑或「多元分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