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民出路 ‧ 二|回歸「初心」 兼顧民主民生
全國人大會議早前審議「建立香港特色民主選舉制度」草案期間,香港法院正在審理47名因去年參加「35+初選」而被控串謀顛覆國家政權罪名的泛民人士。停滯不前的政改進程突然迎來重大變化,但昔日力爭普選的一眾政客,可能再也沒法實踐從政理念。民主黨徘徊在棄選立法會的念想中,公民黨也面對「退黨潮」和解散壓力,一些仍然有志服務市民的政治素人則在地區工作中掙扎,務求留守至最後一秒。反修例風波過後,中央先是制訂《港區國安法》,再重塑「愛國者治港」從政規則,屢受挫敗的民主派究竟何去何從?
【泛民出路系列四之二】
承接上文:泛民出路 ‧ 一|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
民主黨中委兼港島東區區議員蘇逸恒指,黨內就參選立法會與否未有共識,但他個人認為,如果「政黨」不參與選舉,轉型為「壓力團體」,也只是「樂觀」的想法,悲觀地看,「一個政黨如果沒有利用價值,那怎樣做壓力團體?我看不到(民主黨)有變成壓力團體的空間。」他表示,只要立法會還有政治空間,那民主黨就應該參選,惟政治底線不在於「政治花瓶」,而是「無下限地」爭取提名資格,比如向(工聯會)吳秋北爭取立法會參選提名,他笑言,「就算他(吳秋北)願意給,但大家都難做。」
中央認為,之所以積極主導香港選舉制度改革,正是因為過去香港的社會風氣、議會生態、行政和立法關係皆出現問題,社會深層次問題積習,激發本土分離主義抬頭。香港社會的經濟、民生未見改善,而議會內部嚴重撕裂,不論「黃、藍」黨派皆有激進化的趨向。對既有制度失去信心,中央難免失去耐性,故藉「去政治化」的改革,重塑務實議政的政治生態。
不走違法路線 兼顧民主民生
未來各個政黨要「重新出發」、參與政治,其核心要義,無疑是要帶領社會重建「陸港互信」。蘇逸恒認為,過去「比例代表制」的全面實施,雖然能夠保障少數聲音進入議會,但同樣會令極端主義抬頭,同時,政黨為了爭取「某一部份」的選票,容易被民粹牽着走,影響整個議會議政的走向;未來改行「雙議席單票制」,制度能容納的黨派有限,議會討論或會回歸「溫和理性」,「那隨着政治制度轉變,中央政府會否按照其(普選)承諾去做,慢慢放寬,令泛民有更多的從政空間?」
「最重要是知道自己的方向和初衷,我經常說韜光養晦、不忘初心,砥礪前行。」蘇逸恒說。其實一直以來,民主黨的「初心」都很清晰,不走違法路線,利用體制內的空間,盡可能為香港人爭取最大的民主和自由,同時亦兼顧民生工作。他認為,未來要「守住」這點,承認「一國兩制」,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而不是走偏、走向其他地方。」
「以前愛國者的界線很模糊,現在中央劃清了界線,知道『言論自由』之後會有什麼後果。」蘇逸恒坦言,根據夏寶龍發言中的「愛國者」定義,他看不到有民主黨人不符合相關標準,遺憾個別人士被捕,或與他們過去一直未有注意內地的「提示」和「警告」有關,未來推動設立「內地及政制事務專責委員會」,正是希望明晰這些政治底線,為黨提供參考意見,盡量避免不必要地觸犯中央紅線。
當議會生態恢復正常、陸港逐漸重建互信,香港能否走回「普選」的道路實在難以預料,但作為政黨之一的民主黨,並不是要陪社會懷憂喪志,「而是要帶領市民在絕望中尋找希望,而現時並非不見希望,多艱難的路都要去走。而過去民主黨亦不乏被外間抨擊,但必須要堅持初心,而不是因為『一時之氣』和面子,便放棄前路。」他認為這並非政黨所為。
畢竟,即使面對再大困局,市民可以陷入情緒,可以不知所措,但從政者萬萬不能!
上文節錄自第25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9日)《中央重塑從政規則 泛民政黨何去何從?》。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