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療.二|靜坐開悟 洞見人生
撰文:羅乃智
出版:更新:
各心理學派對佛學產生濃厚興趣,探本溯源,例如從演化心理學(evolutionary psychology)的角度詮釋佛學,推崇靜坐力量。演化心理學先鋒羅伯.賴特(Robert Wright)在2017年寫下《Why Buddhism Is True》一書(內地譯作《洞見》,台灣取名《令人神往的靜坐開悟》),就是一本將演化心理學、神經科學、佛學共冶一爐的佳作。
相關文章:心理治療.一|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探尋心靈慰藉
所謂演化心理學,一言以蔽之,就是以達爾文提出的「演化論」為基礎,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理論,解釋現代人的各種心理現象。
賴特在著作中開宗明義不談「六道輪迴」、「因果報應」等亞洲佛教中的超自然議題,而是挑選佛學的重要概念,例如正定、正念、頓悟等,以現代心理學的角度詮釋,包括以科學精神探討「空」與「無我」這兩個佛教核心概念,以及近年在西方世界備受推崇的靜坐力量。
以「苦」為例,釋迦牟尼認為人間有八苦,而演化心理學中亦有一個重要的命題:為什麼人類獲得的快樂,往往很快消逝?
剖析快樂為何短暫
賴特認為,這是人類基因導致的結果。在演化過程中,生物最重要的就是生存和繁殖,為達致這個目標,人類的大腦經常欺騙自己,反而不太糾結於事實的真相。現代科學發現,在追求愉悅的過程,會釋放讓人感到快樂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dopamine)。
(節錄)
上文節錄自第258期《香港01》周報(2021年3月29日)《當西方心理學遇上東方佛學 疫下悟道 探尋心靈慰藉》。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