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荒.四】香港成創業人才沙漠 港青北上重現活力
對城市而言,發展高增值知識型經濟必然需要新興企業。而新興企業的創業主力軍,應是充滿活力和才智的青年。然而,由於傳統經濟結構的限制,香港的創業成本極高,普通青年無法放膽嘗試;同時,大學作為集聚資源之地,亦是創意落地的重要孵化器,但政府精英思維下的行政主導,令高校在扶持學生創業時頻頻受挫。反觀內地高校,對於支持學生創業更為包容,資源運用亦更靈活。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創業計劃」希望解創業之困,但傳統經濟結構一日不改變,精英思維一日不棄,創業人才恐怕難以留在香港,令經濟重現活力。
「在香港,『細個』談起我的志願,好多都是消防員、醫生、律師。」林思喬(阿喬)回憶道,「但在英國遇到的內地同學,很多是抱着Idea(創意)和想法,然後選擇回國落地『創業』。」阿喬和羅德敬(阿敬)是兩位香港青年,在英國修讀商科後回港進入金融行業多年,如今卻合夥在廣東東莞市創立了自己的幼兒教育機構「寶寶與你國際教育」(Unibaby)。
離開傳統經濟創業沙漠
阿喬和阿敬讀商科,做金融,本已成為人人艷羨的上流精英,為何會選擇離開金融而涉獵別的行業?阿喬和阿敬不約而同地答道:「金融是『零和遊戲』(zero-sum game)。」阿敬解釋:「這個市場,如果是我賺錢,對面就虧錢,其實是無辦法創造一個價值出來的。」如今雖受疫情打擊,但阿敬並不覺得辛苦,「就算工作再累,對着小朋友,也會覺得和他們玩真的很開心!」
當然,他們是幸運的,早已通過教育和職業實現經濟上的「相對自由」,假想他們是「手停口停」的基層青年,就只能如阿喬開始所言,將目光定格在穩定、高薪、待遇良好的專業。本港生活成本極高,《經濟學人》智庫近日發表的《全球生活成本調查報告2020》指出,香港在疫情之下依然力克一眾發達國家蟬聯榜首。在這情況下,青年為求溫飽早已營營役役,難言創業夢想。阿喬就說,香港的朋友圈中很少有如他們一樣的「創一代」,「很多都是接手爸爸公司的富二代朋友,又或者是打工的比較多。」
香港專業及資深行政人員協會2018年發表的研究報告《香港年輕人的困境與機遇》曾與83位青年對談社會話題,當問及創業,大多數受訪者認為,「經濟與資產已被大企業及上一代的既得利益者所壟斷,佔據了經濟命脈、社會資源以至營商機會,餘下的創業空間已所剩無多」,「現行政策輔助大企業持續壟斷經濟,保障他們的生存空間和利益,扼殺了創業者與中小企業的營商空間,不少參與者(指受訪者)認為政府需要為此負上責任。」
阿敬坦言,創業之初曾比較香港與東莞的市場,先看價錢,「香港的playgroup(幼兒活動班)收費一小時可能收250元,但在深圳其實也有200元人民幣左右,價錢區別不大。」但如果看人力成本,香港與內地可能差兩到三倍,「內地請一個老師7,000元(人民幣),但香港沒有『萬幾元』是請不到的。」最後看地價,在內地找到有流量的地舖,租金比香港「便宜了一半或三分之一」,所以,「在內地創業是很有優勢的。」
面對偌大的市場,阿敬與阿喬的幼兒教育機構在東莞一開業就招收到近百名學生,已經做到收支平衡。而這一切,在香港卻無法複製。特區政府雖然口口聲聲把「教育行業」視為「六大優勢產業」之一,更聲稱要推動經濟多元發展,但一向「不干預」的態度,卻令香港成為地貴、人貴、利潤微薄的「創業沙漠」。
根據Startup Genome發布的《全球創業環境報告2020》(The Global Startup E cosystem Report 2020),矽谷在綜合排名中毫無疑問蟬聯第一,而香港就排在全球第29位,不及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內地城市。排名從創業環境表現、創業資助、市場到達率、聯通度、知識水平、人才共六個方面進行評分,滿分為十分。香港在市場到達率方面表現最好,有七分,但在聯通度、知識水平、人才方面都只得一分(最低分)。
港校不及內地靈活包容
雖然香港創業環境惡劣,卻不代表這裏沒有創業需求。香港中文大學副校長陳偉儀就介紹了中大最新的創業扶持政策:深圳政府當年為研究院提供了一棟大樓作研究用途,但因教授都在港做研究,無奈荒廢掉了。2018年開始,中大將研究大樓30%的面積以成本價租給校友創業,又為校友提供法律、科研的援助。「這個創新中心裏面已經有四十二家中大畢業生創辦的創科企業。」陳偉儀嘆道,「而且還在『排緊隊』!」
其實,很多香港青年都有創業夢,卻因無法調動資源而被迫北上落地。陳偉儀分析,創業更依賴當地企業的投入和社會資源運用,但目前學校作為教育機構能做的始終有限,「因為UGC(大學資助委員會)規定資助的錢只能用於香港的大學,所以我們不能拿錢去深圳幫忙的。整個創新中心是靠收租來維持運作。」
陳偉儀的一番話,折射出香港政府「行政主導」的僵化制度與傳統的「精英思維」,在推動創新創業時缺乏前瞻藍圖:創新人才培養歸大學資助委員會管,科研創新歸創新科技局管,創業資助又靠民政事務局撥款,而新興企業的落地就靠科技園公司和數碼港公司等商界協作。
高等院校作為人才聚集之地,不僅是學生企業的孵化器,更是創意從象牙塔走向社會的重要過渡,如今卻受行政限制,無奈「戴着鐐銬跳舞」,只能實現部份人的創業夢。與其形成對比的,是內地大學裏濃厚的創業氛圍與豐富的創業資源。由學生創辦的小微企業如「雨後春筍」,為城市發展帶來無窮的活力。
蔡展鵬是一位香港基層青年,曾就讀於匯基書院,中學時期,假期會打零工幫補學費,家庭環境與大多青年無異。出於對攝影的愛好,他在學校開始研究虛擬實境(VR)技術,「覺得好有意思,可以全方位展示一個地點,但毫無死角!」在學校的支持下,蔡展鵬用了四個月的時間,拍攝了幾百張照片,並成功製作了一個匯基書院的VR全景地圖。
第一個作品過後,蔡展鵬覺得十分興奮,希望可以繼續探索,就自己用「生硬的英文」寫了一份計劃書交給香港科技園與數碼港。「第一次寫當然是不成熟啦,但我直接收到的feedback(回應)說是不通過,無funding(資助)。而且後續沒有任何支持。」蔡展鵬就直言,當時覺得很無助,「找不到人幫我。」
被拒絕後,蔡展鵬將眼光投向了內地,發現原來內地學校有不少機會。2014年,他選擇入讀住於廣州的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的廣告系,並開始着手向學校尋求支持。蔡展鵬憶述,入學後,他第一次找系主任提出自己的想法,並展示了自己的作品,「他立刻介紹了兩個業界人士給我認識,好感動!」
後來,蔡展鵬參加了學校舉辦的創新創業大賽,「同一份計劃書,我自己寫,但在暨大拿了國家級創新創業立項的基金,在香港就『乜都無』!」他笑道,「有時選擇真是重要過努力!」計劃通過後,學校不止給了蔡展鵬三萬元人民幣作啟動資金,亦提供了辦公場地。在學校提供的豐厚資源下,蔡展鵬又拍了暨南大學、沙田循道衛理中學及孔教學院大成何郭佩珍中學的VR全景地圖。
畢業後,蔡展鵬憑藉過往成功的項目經驗在廣州創辦了自己的公司和工作室。他的公司多次承辦「廣東大學生廣告節」,將業界資源對接至學校,希望推動大灣區內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他亦時不時與母校的廣告系互動,指導學生去韓國參加釜山國際廣告節等比賽。他更擁有一個小型的團隊,將文化創意融合入餐飲業。訪問時,蔡展鵬突然叫暫停,因為要「落車搬貨」:「我們的餐廳『Eggy蛋料理食所』最近開到了長沙(湖南省會),所以比較忙。」
未夠30歲的他,如今真正成為有「獅子山精神」的活力青年。見他如今拼搏忙碌的樣子,記者問了他最後一個問題:假如當初沒有去內地讀大學,可否想像自己在做什麼?蔡展鵬思考了一陣,答道:「可能會在香港考公務員吧!」
「青年創業計劃」再思考
蔡展鵬的故事猶如當代寓言,一句「選擇比努力更重要」道出的是港青有志創業卻難覓資源的辛酸。不是說公務員這個職業不好,只是蔡展鵬選擇的創業道路,能為當地社會帶來更積極的影響,無論是個人層面的實現理想和價值、社會層面的創造就業崗位,還是城市層面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蔡展鵬展示了一個人才帶來的積極效應和無限可能性。
特首林鄭月娥在2020年《施政報告》更新的「粵港澳大灣區青年創業資助計劃」預計批出約一億元,為近200家青年初創企業提供資助,以及向約4,000名青年提供服務,鼓勵青年在大灣區內地城市創業。但糾纏於傳統行業長達幾十年的香港,其實比內地城市更需要創業人才和新興企業。與其推人北上,政府是否更應該考慮主動「干預市場」,為新興產業打造全方位的產業政策,就場地供給、資金資助、人才培訓等方面實現資源傾斜,令有志青年在香港創業時能背負少些社會壓力?政府又能否改變精英思維,革新管理制度,提高大學的自主權,令大學能夠成為學生創業的「溫室」,令資源調配更靈活,讓每個創意都得到應有的尊重和回應?
上文刊登於第251期《香港01》周報(2021年2月1日)《港青北上創業重現活力》。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 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