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敦封區啟示錄——香港有望形成自己的抗疫戰略嗎?
1月23日,抗疫不力的特區政府破天荒在佐敦首次實施局部封區檢測,出動16個政府部門約3,000名工作人員,排查7,000多名居民,檢驗出13宗新冠肺炎確診個案。1月26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會見傳媒時暗示將再有「封區」情況出現,並會「突擊」、「打散」進行。港府首次出動如此規模的封鎖檢測,行動前後都有不少爭議。然而,當局千呼萬喚終邁出的跨越性一步,難免有瑕疵,故需及時總結經驗,才能在新一年,找到適合本港抗疫的寬嚴並濟之道,以應付綿延不斷的疫情。
「想」在疫情之前
港府一貫「走一步想一步」,從不提前籌劃——即使憂患已可預見。這一頑疾在此次佐敦封區中再次體現。
首先,此次史無前例的封區,是在油麻地地區小型爆發的三個星期後才作出的決定,難免被指「亡羊補牢,為時已晚」——眼看這波社區疫情爆發已蔓延至周邊區域,政府才痛下「斷尾」決心,比疫情擴散的速度慢了數拍。其次,此次封區之舉,也暴露港府「強制」措施的疏漏——以新填地街26號唐樓居民「強制撤離」一事為例,政府以為派人接走當時在家中的住客後,便可萬事大吉,但在執行上,卻有部份居民滯留。
延伸閱讀︰佐敦封區|區議員接40商戶求助 住戶不滿無熱飯溫飽
▼1月23日夜與日 佐敦指明受限區域封鎖及檢測情況▼
除此之外,政府在周末實行封區,原意為降低對大部份市民的影響,然而,許多基層市民即使在周末也需上班,而區內商販也須承受「零收入」,蔬果食肆更要承受棄掉生鮮食材的虧蝕。這些都是「常識」,而不是事後才能得知的「教訓」。任何一位普通市民都能聯想到諸如此類的問題,政府的官員精英們為何做不到「防患於未然」?因此,當局在決策前,必須考慮不同情況,並同時制定好配套措施及補償方案。假如港府日後將會因應疫情繼續推行局部封區,而每次都是反應遲鈍、諸多甩漏,且無任何前瞻考量,那麼封區也只能淪為「形式主義」。
譬如政府理應預見,即使不走漏風聲,市民也可根據日前爆疫嚴重的區域,大致推測出封鎖地區,那麼「突擊」是否還有用?該如何應對?在油麻地、深水埗等地進行局部封鎖檢測時,如何安置露宿者?諸如問題都需行前一步計劃,才能有備無患,而非手足無措。
借鑑經驗非照抄
平情而論,從時長、各類支援,還是執行能力上看,是次佐敦封區的確可圈可點。佐敦區議員何富榮曾向《香港01》表示,港府抗疫思維「兩頭不到岸」,既不像英、美等國家那樣完全放任,又不似內地般嚴格收緊。無可否認,回顧港府過去一年的抗疫表現,實在是毫無章法,如果至今仍像牆頭草般擺來擺去,那只能祝香港人好運;但話說回來,香港社會本來就不似歐美那樣只注重個人,又不像內地那般講究集體,儘管市民不太信任政府,但仍有較強自救意識,所以的確不能「一刀切」照搬某種做法,而是應該實事求是,制訂適切於香港人的抗疫方針。
譬如政府表示,應將封鎖範圍收窄至一條街、一座大廈,以「打散式」方式封鎖檢測,可能就是現階段較為適合本港疫情的強制檢測。疫情爆發之初,不少港人曾對內地的嚴密強制檢疫嗤之以鼻,認為全員強制居家禁足、接受測試等是侵害人權;但當歐美疫情大爆發,港人又會批評當地人拒戴口罩、照常聚眾,毫無防疫意識。其實,在公共衞生危機面前,嚴厲措施實是有必要的,同時也應兼顧人權。正如,每當內地城市有爆發跡象時,大多需要全市禁足7天,而今次香港的社區爆發,則只局部封區48小時,正正就是因應本港基層打工仔可能「手停口停」的實際情況,同時也盡量降低對人身自由限制的影響。
然而,始終眾口難調。正如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港府防疫專家顧問袁國勇所指,一旦出現些許個案便果斷封區,有人會說擾民,但若太遲進行,又有人會指責,故期望市民體諒,並指出封區像是走鋼線,難於平衡。
經一事長一智
但事已至此,我們也只能寄望,特區政府邁出了一步,便能得到一步的經驗教訓。誠如呼吸系統專科醫生梁子超所言,是次封區牽涉眾多商戶,但每日人流量大,成效可能有限,故建議政府多派採樣車,與商戶、員工合作配合檢測。這不無道理,若在住宅大廈中集中封鎖,逐家逐戶拍門檢測,並分派物資,盡可能壓縮禁足時間;而在果欄這類商販集中地,便可與商舖合作,以流動採樣車進行檢測,相信在關舖與檢測之間,大家會作出明智抉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疫情下,不同地區各有不同的處理風格,香港完全可以借鑑經驗,為己所用。但不論是以「硬核」著稱的內地,還是「佛系」代表的歐美,都應吸取其教訓,不停改進抗疫方法。去年雖有內地城市在封城時物資緊缺,然而今年網上採購蔬果生鮮的形式已漸見成熟,即使再次禁足,在市民物資補給上也有了保障。這也是香港應該學習的地方——經一事長一智。
更多深度報道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