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累了】勞工的吶喊 政府聽得見?

撰文:陳澔琳
出版:更新:

香港本來在邁向全民就業的路上全力衝刺,但一場疫情就如一塊巨石從天轟然落下,既將香港的經濟就業打落谷底,亦切斷了不少市民的生計。更為慘不忍睹的是,即使政府斥資逾千億元施以援助,基層市民、尤其是失業人士仍苦不堪言。近日,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回應政府無意再推出「保就業」計劃時表示,政府期望僱主能與僱員分享所獲資助。究竟雙方真的能如局長所言能夠「患難見真情」,還是只能共富貴不能共患難?

香港失業問題持續惡化,為何政府不能對症下藥?(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僱主一邊拿資助,一邊剝削工人, 這些行為是政府默許的。」職工盟主席吳敏兒為政府這一年來的不作為下了這樣的註腳。訪問當天,吳敏兒的行程排得密密麻麻,早上開會處理公務,下午擺街站後,晚上再到電台主持節目,探討失業、再培訓等議題,訪問一些再培訓導師、學員等等。

吳敏兒表示,與往年相比,今年收到的求助個案比之前多了許多,航空業工運出身的她在籌組工會、爭取勞工權益的路上早已見慣風浪,但今年不少僱主的舉動,卻顛覆了她的想像。她還記得,疫情爆發之初,求助個案主要是關於強迫放無薪假,不少僱員過於善良,亦輕視了疫情的持久,以為無薪假短短數天便可了事,因而沒有討價還價、保障自己,到後來卻有理說不清。今年中,吳敏兒就曾在街站收到旅遊巴公司服務員的求助,指所持協議訂明員工從4月1日起放無薪假,直至「旅遊業經營狀況改善為止」,因此已沒上班兩個多月,迫於無奈下,只能找朋友接濟。

那一紙協議不但突顯了員工的勞工權益意識及警覺性不足,同時亦暴露僱主剝削員工的手段層出不窮。新冠肺炎疫情幾乎令全球停擺,高度依賴外部經濟活動的香港自然受到重創,以致企業倒閉、員工失業。然而,政府斥資2,000億元推出防疫抗疫基金,為何仍是隔靴搔癢?企業對員工的剝削、失業人士的苦況為何周而復始?

職工盟主席吳敏兒認為,政府長年偏袒資方,未曾完善勞工保障。(高仲明攝)

保就業計劃名不副實

在防疫抗疫基金當中,最與僱員相關的是為期半年的保就業計劃。計劃於今年4月首次走進公眾視線,當時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在電視節目上稱,會有僱主因取得津貼而增加人手或加人工。吳敏兒對這番言論記憶猶新,並認為是一種誤導:「相信當時大家都有一個盼望,但作為僱主又怎會分(津貼)給你?」

計劃成立之初,政府預算動用800億元,惠及26萬名向強積金供款及參與職業退休計劃的僱主及其170萬名員工,以及約21.5萬名參與強積金供款的自僱人士。而羅致光近日在接受媒體專訪時提到,經初步估計,兩輪保就業計劃已派發約900億元工資補貼。

保就業計劃超支完成,但市民飯碗有否因此而保得住?本港經季節性調整的失業率持續高企,失業率由疫症爆發前的約3.3%升至6.3%,失業人口達24.4萬人,最新的就業不足率為3.4%,即有13.3萬人就業不足。保不住就業,打工仔的收入自然無以為繼。

保就業計劃未能令打工仔直接受惠。(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自疫情以來,職工盟幾乎每月均會召開記者會,作為代表的吳敏兒,列席不同工會記招的次數更是多不勝數。

每次記者會都圍繞勞工保障及保就業所衍生的問題:要求將新冠肺炎列為職業病、揭露扣薪扣假等剝削手段,當中還不乏對僱主及政府的詰問,其中最受關注的短期失業援助金已成為跨黨派的共同訴求,但偏偏政府視而不見、聽而不聞:「政府說,失業援助金會變成長期負擔,因而認為不合適;而一提起短期措施,政府就叫你拿綜援。」吳敏兒無奈地說,綜援本是市民走投無路之下的安全網,但當失業問題變得普遍及持續,便不能以此為解決方法。

更甚的是,綜援申請門檻甚高,幾乎要花光積蓄才夠資格,「政府經常叫失業人士拿綜援,但不少人想拿也拿不到,因為未夠窮,未窮到無飯開。」的而且確,當下失業人數數以十萬計,失業綜援個案較去年同期增加約55%,但仍不足兩萬宗,可想而知,單靠綜援根本不能解決疫症引起的生計問題。

吳敏兒說,部份個案中,求助人面對連環剝削:先要求放無薪假,再減薪復工,最後難逃被裁,卻以最新薪金為計算賠償的基礎,「現在的問題是,一環接一環擴散開來,你怎可能只幫僱主?」除了保就業計劃, 防疫抗疫基金轄下亦有不少為特定行業而設的資助,企業只需提供商業登記證等申請所需文件,便可取得資助:「你對僱主寬鬆,為何不能同樣寬鬆地對待僱員?」

近日不少勞工團體均經常召開記者會,反映勞工階層在疫情下的苦況。(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疫情下的政府現形記

事實上,不少組織、包括職工盟早已研究及呼籲,如政府從800億元的保就業預算中抽出四分之一金額,即約200億元設立短期失業援助制度,按香港就業人士入息中位數計算援助金額,便可助失業人士渡過難關,可惜的是,政府仍然囿於極度放任的自由經濟教條,對「滴漏效應」深信不疑,以為向企業發放巨額公帑便能令打工仔受益,可是,諸多漏洞卻變相鼓勵企業扭盡六壬壓榨員工,也令一些並無因疫情而虧損的公司從中獲利。

吳敏兒形容,往日企業經營困難,不少僱主手起刀落,縮減開支,裁員止血;而在保就業計劃下,不少企業為求取得補貼,不斷利用無薪假等理由拖延解僱, 員工淪為用作點人頭的「人皮燈籠」,如國泰航空在首輪保就業計劃申領了4.58億元,承諾僱用17,703人,但隨後放棄申請第二輪計劃,不但大規模裁員,更將新約條款薪金薪酬封頂,而集體談判權亦一併取消。

政府近年所推行的勞工保障政策,例如取消強積金對沖、增加侍產假,勞方均爭取多年才見成果,而政策安排卻無不傾向資方、討好僱主。至於整個抗疫工程當中,吳敏兒坦言,在經濟及勞資層面,也夾雜了大量的政治操作,將大部份決策及資源分配權放在財團及僱主手上,「我看不見政府有意把大眾從水深火熱中解救出來;只見政府用盡辦法敷衍尚未彈盡糧絕的人。每當需要分配資源時, 香港政府第一時間就是偏袒財團及僱主, 但其他地區都是直接支援有需要人士。」吳敏兒認為,全球各地有不少與保就業計劃相似的安排,只是香港的計劃充滿漏洞、易被濫用,未能精準地支援僱員之餘,更由保就業變為保企業,這種管治手法只會消磨大眾對政府的信任,令民怨日益加深。

國泰航空在首輪保就業計劃申領4.58億元,但隨後放棄申請第二輪計劃大規模裁員,更將新約條款薪金薪酬封頂。圖為11月3日,國泰空中服務員工會召開緊急會員大會。(資料圖片/余俊亮攝)

港府向來高舉「津貼主義」,不願從制度着手改革,因此推搪成立援助金的說詞有許多:長期負擔重、 行政費用高、 審查時間長等等,間接令受疫情打擊而丟了飯碗的打工仔求助無門。吳敏兒認為,在疫情下,大眾看到真相,「當政治爭拗變得嚴重時,不少人批評反對派為反對而反對,現在由建制派話事又如何?現實是,並非建制或泛民的黨派問題,而是政府在處理社會問題時,根本做不好。」這一年來,無論跨黨派工會召開多少次記者會,提出多少政策,可是,除了一些小修小補的改動,例如增加物業管理業界抗疫支援計劃的津貼名額,以及放寬建造業工人的申請資格,其他建議均明顯被政府冷待。

吳敏兒認為,改革是滴水穿石的過程,因此在維權時未必感到很迷茫:「我們從來沒有想過一出聲便突然有改變,但就是要繼續出聲,不是為了明天有答案才出聲,而是我們知道這樣不對,便要站出來發聲。」展望未來,吳敏兒說,2021年仍是掙扎求存的一年,經濟環境暫時不會出現很大轉變,或許會有更多打工仔需要自救和互相幫忙,「但我們不會停下來,而會要求政府更有擔當。」

上文刊登於第24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8日)《勞工的吶喊 政府聽得見?》。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撕裂、動盪、疫情、衰退⋯⋯香港人累了

港府防疫失能 袁國勇也累了

教育界爭議不斷 動盪過後走向何方

疫情下三度停課 雙職家庭倍辛酸

【上樓.寄生族】首爾樓價升幅冠全球 房地產市場亂象頻生

疫中溯流追源 歐洲人在孤絕中過聖誕

知名漢學家傅高義逝世 拋開西方偏見,平實看待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