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縱觀百年西亞】從弱者視角重塑歷史故事

撰文:曾柏川
出版:更新:

「歷史是由勝利者書寫的,但真相只有親歷者才知道。」即使書寫歷史的人嘗試避免摻進主觀看法,也難免會受意識形態、傳譯失誤或時代局限等因素左右,從而影響到文字的客觀性和讀者對世界的認知。
對於著有《縱觀百年西亞》的陳立樵而言,當下西亞諸國亂局叢生,雖有社會近因,但動亂的「根源」還須上溯至1919年一戰完結,即帝國潰崩並遭西方列強瓜分的遺禍。是故,這本著作的視野將國別研究提升至國際關係,並緊扣現實主義的邏輯,塑造現今西亞的歷史脈絡。他不但為了重構歷史,更欲藉此點出歷史遺緒的影響力,以平衡「西方中心主義」的歷史觀點。

圖為2017年7月26日,伊拉克民防和救援人員在摩蘇爾西部廢墟下搜尋收復戰遇難者遺體。(視覺中國)

百年亂局 錯不在西亞

陳立樵一反主流論調,除了平衡西亞歷史既有的負面觀感,亦嘗試避免在重建歷史時定義正邪。「每個國家、區域都有各自的價值觀,並沒有誰優誰劣⋯⋯有些價值觀在某個時候蔚為一股風潮,但可能在下個世代就失去其重要性⋯⋯於是,沒有必要僅因近代西方強盛,便認為應以西方價值觀為普世觀點,而忽視、鄙視其他價值觀。」這段話足以總結作者欲以西亞歷史觀點來敘事的理念。

本書以一次大戰作為近代西亞的分水嶺,說明百年前戰爭的夢魘迄今仍揮之不去,並對世界局勢發展造成極大影響。其中英、法兩國借《賽克斯-皮科協議》瓜分奧斯曼帝國的領土,以及英國以《貝爾福宣言》(Balfour Declaration)來處理猶太人立國的爭議時,不但無視族群差異,胡亂將西亞劃分成現今的黎巴嫩、敘利亞、約旦、伊拉克和土耳其,也將「民族國家」這個問世於西方的社會組織模式,全盤移植至西亞,而沒有考慮當地是否兼容,這不僅是惠及自身的利益,最終埋下百年災難的伏筆。

撇除回溯西亞動亂的歷史因由,作者亦花不少筆墨來批判西方的雙重標準,以及其壟斷話語權。本書特意抽出庫爾德族自成一節,原意應是突顯這個全球最大的無國籍民族,如何在百年大國博弈中淪為棋子,不單遭到土耳其、敘利亞、伊拉克、伊朗聯手打壓其自治要求,更有屢次被西方世界出賣的經驗。

2009年7月4日,伊拉克巴格達,時任美國副總統拜登與美軍士兵談話。(Khalid Mohammed/聯會採訪 via 路透社)

歷史學者有「審判」的責任嗎?

縱觀本書脈絡,作者欲藉重建歷史,並呼籲讀者放下有色眼鏡,來理解當下西亞動盪的根源,其視野如美國知識份子喬姆斯基(Noam Chomsky)在冷戰時大力批判美國干預安哥拉和越南的政局,其動機除了關注外交政策的合法性,更是欲修正主流傳媒、學者的歷史觀點,並按史料編製「另類論述」,嘗試還原只有親歷者才知道的「真相」。此舉即使未能還原歷史每個細節,其努力亦有助歷史的天秤趨向平衡。

本書特意抽出庫爾德族自成一節,原意應是突顯這個全球最大的無國籍民族,如何在百年大國博弈中淪為棋子。圖為敘利亞城市卡米什利一個墳場,埋葬一批庫爾德戰士。(路透社)

然而,主流史觀雖如作者所述般既摻進雙重標準,也無視國別實況作出去脈絡化的論斷,但欲以西亞觀點來編寫歷史的本書,將大地上的苦難回溯至西方帝國主義,或多或少也會陷入道德相對主義,無法承擔起書寫歷史時的「雙重身份」—歷史學家和知識份子。知識份子和歷史學者的視角矛盾,可借作者談及2016年土耳其政變不遂後,其總統埃爾多安的大抓捕作結。作者認為,「以主觀角度來看,當然值得為受害者聲援,埃爾多安也該受到批判;但以整體局勢來分析,很多讓人不滿的現象,卻是埃爾多安穩定局勢的必要手段。任何一個人處在同樣的情況下,都會是如此反應。」

這段話或許是出於尊重歷史的客觀性,將大抓捕當作理所當然的「必要手段」,卻忽略了知識份子秉持社會公義,以及對現實政治的批判精神。在此須指出,西方國家長年以強凌弱的行為固然值得批評,但弱國對其人民的壓迫同樣也應受到批評,誰說兩者的批判不能並存?

(節錄)

《縱觀百年西亞》
副題:從阿以衝突、庫德族到伊朗核協議,歷史糾葛與當代議題
作者:陳立樵
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日期:2020年9月

上文節錄於第245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2月21日)《《縱觀百年西亞》 從弱者視角重塑歷史故事 》。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45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報道】美歐中不約而同反壟斷 遲來的科企監管革新

「有形之手」出手 馬雲們顫抖了嗎?

全球掀起反壟斷風潮 何時輪到香港?

康健中心成效未如預期 基層醫療緣何停滯不前

華語網絡文學二十年 從消閒讀物到文化輸出

當機械人炒得一手好菜 職場自動化 員工出路何在?

攻克半世紀難題 AI或掀醫學科研革命

2020年電影業回顧 票房暴瀉 改變放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