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違約潮背後 政府與市場「諸神歸位」
近期,華晨集團、永城煤電、紫光集團等多家內地國有企業相繼出現債務違約,引發市場擔憂與關注。上周四(11月26日),中國央行公布《2020年第三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當中提到:「堅持市場化、法制化原則,完善債券違約風險防範和處置機制。」這與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在一周前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下稱金融委)會議上的表態遙相呼應。隨着華晨集團正式破產重組,過去國有企業「大到不能倒」的神話故事,似乎難以繼續講下去了。
11月20日,遼寧瀋陽法院裁定受理債權人對華晨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重整申請,標誌着這家曾經風光無限的老牌國企破產重整。華晨集團於2002年根據中央決定,經遼寧省政府批准成立的國有獨資公司。截至去年底,集團旗下擁有34家一、二級子公司,其中有四家上市公司,分別是在香港上市的華晨中國(1114)和新晨動力(1148),以及在上海上市的金杯汽車和申華控股。
華晨集團旗下公司的發展歷程帶有鮮明的改革開放時代烙印。1988年,瀋陽市農業機械管理局將全市近百家汽車生產零部件企業整合,並發行股票成立金杯汽車。在當時國企股份制改革的浪潮下,金杯總經理趙希友把售票攤擺到了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大院。當年9月,《人民日報》頭版以《中南海裏購股票》為題報道了這一新聞,儘管隨後作出更正,趙希友也為此做了檢討,但他還是登上了美國《時代》雜誌的封面。
1992年鄧小平南巡之後, 金杯汽車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僅三個月後,金杯有份控股的華晨中國登陸美國紐約股票交易所,成為「社會主義登陸資本主義第一股」。速度之快,甚至當時分管體制改革、後來任首屆中國證監會主席的劉鴻儒都是從香港的報紙上才獲知消息,坊間傳言他在開會時直接問:遼寧的同志來了沒有,華晨是怎麼跑去美國上市的?像華晨中國這樣脫離了監管制度約束的飛速發展,似乎成為中國金融行業發展的一個縮影。
誰能想到,這家與豐田(Toyota)、寶馬(BMW)深度合作、年銷售額逾2,000億元(人民幣,下同)、擁有四萬多名員工的大型國有車企,會因幾十億債券違約宣布破產重整?國有企業「大到不能倒」的神話就此破滅。
事實上,11月以來,內地債券違約事件頻發,幾乎就在華晨債務風波發生的同時,11月10日,永城煤電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公告稱無法兌付10億元債務本息,引發市場恐慌和一系列連鎖反應。天安煤業、冀中能源等煤企債和紫光集團、清華控股債券遭遇不同程度拋售,價格大跌。分析認為這個現象有數個原因,詳情請看《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4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1月30日)《債券違約潮背後 政府與市場「諸神歸位」》。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報道】《施政報告》有心無力 339位「AO黨」該擔何責?
獨家專訪「金融沙皇」任志剛: 貨幣創造功能不應落在商業機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