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農業】政策激勵 廢棄建築變身「良田」供應食物
小型城市農地如何不至淪為偶然的實驗、石屎森林的點綴,而是成為足以支撐城市未來食物供應的「良田」?這需要仰賴地區以至國家政府的相關政策,並輔以堅實的消費習慣支持,始能起激勵作用,甚至形成有系統的、有框架的在地農耕產業。
第一是土地。可耕土地供應緊絀,垂直耕作需要的是使用閒置的城市空間或建築物。
Growing Underground創辦人原先想在高樓試行垂直種植,但因租金太高,他們轉向主動聯絡克拉珀姆(Clapham)市議廳以較低價租用被廢棄的防空洞。現時全球最大的垂直農場多是來自廢棄建築,包括美國新澤西州的鋼鐵廠。「Transfarming」成為西歐,以至歐洲其他地方的趨勢。
英國可供借鏡的是:無論地方多小,都有特別建立農田的方法。例如位於大英圖書館背後的繁忙市中心國王十字區(King's Cross),就有「可移動」的微型社區農圃—由慈善組織Global Generation開辦管埋、以棄用的玻璃門砌成的「溫室」,更用盛載大型廢料建築貨斗充當農架。農場內有一個設備齊全的廚房,讓民眾直接摘取農場內的作物,隨即轉化到餐桌,製成美味料理。他們服務於國王十字區的民眾,並負起教育和啟發倫敦人耕作的責任。
此外,還有農圃隱身於火車站旁,並不時變身為文化表演場地,更有天台農圃位於倫敦名牌商店區附近。香港的商業區如西九和中環雖然也有不少天台農圃,但這些農圃通常不會開放予公眾—即使是法例上的公共空間,若然包含在商場和商廈之中,其物業管理政策也令這些地方「私有化」,影響公眾到訪和使用天台農圃。
倫敦市長在2006年及2012年交出的規劃藍圖均提出鼓勵市內耕作,以「首都種植」(Capital Growth)為主要理念,開拓市內農地……
有關更多英國推動都市農業的措施,請閱讀《香港01》周報電子刊全文。
上文節錄自第237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27日)《政策支持 開拓小塊耕地 善用廢棄建築》,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