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藝術館 疫情促使科技與人文結合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早前在社交平台上流行一則笑話:藝術界長久費煞思量如何邁向數碼化;結果,一波疫情使文藝趨向數碼化的演進過程加速數載。究竟這次疫情下,科技如何帶動美術館克服當下的困難?
香港的文化藝術產業亦需在疫情下反覆變陣,才能面對無法預料的危機。好像去年底翻新重啟的香港藝術館,就礙於疫情反覆而數度關閉與開放,為這座成立五十八年的美術館帶來一次次的考驗。
撰文:蔡倩怡

翻新凡香港藝術館予人摩登和型格之感。(受訪者提供)

翻新重啟卻遇上疫情

座落於尖沙咀維多利亞海港旁的香港藝術館,歷經四年的翻新後於去年底重新開放,讓港人引頸以待。藝術館偌大的玻璃窗能照見維港的變化,而藝術館的外觀亦從昔日踏實的磚牆,改為透亮精巧的玻璃,更顯通透與充滿時代氣息。

當這座成立於1962年、見證香港藝術與歷史悠悠變化的美術館換上新衣,展示耀目的作品予大眾時,重開不夠半年,便遇上新冠肺炎疫情這場重大的挑戰,也打亂了香港藝術館的全盤計劃。

面對這場突發性的公共衞生危機,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形容:「我會說是有危才有機。香港藝術館素來予人比較傳統及保守之感,但翻新後的建築予人現代化、年輕,甚或型格的感覺。雖然疫情讓香港藝術館的建築空間暫時關閉,但是我們亦因此嘗試以更新穎與具創意及活力的方式來與公眾交流,配合我們翻新後的形象。」

香港藝術館總館長莫家詠。(資料圖片)

翻新重啟的香港藝術館本來有一系列重新定位的規劃與方針,卻因疫情而需調整。莫家詠接受《香港01》周報訪問時說,在閉館期間,公眾的參觀活動需要暫停固然可惜,但將展覽延期乃是目前能處理與解決的辦法。在疫症期間,美術館的日常營運方面也靈活變動,大部份員工均在家工作,只有負責倉庫及場地管理的員工,以及巡視美術館的保安等仍會在疫症期間返回美術館。「我們的工作大多是研究與構思(新的)展覽等,因此在疫情期間也很機動,以線上形式開會與溝通。」

上文節錄自第23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19日)《香港藝術館 疫情促使科技與人文結合》。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6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押後《施政報告》背後 特首有必要上京「跑部」

香港在「雙循環」格局中擔要角

中央連摑港府幾巴掌 請林鄭班子做好「港人治港」

公開調查 明晰理據 「釘牌」縱有理 教局須服眾

疫症時代 兩岸三地美術館伺機變陣

染疫特朗普親當「白老鼠」 單株抗體療法乃「通往疫苗橋樑」?

政治光譜兩極化 美國第二次內戰的隱憂

張艾嘉:當大家都在後退,就是我進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