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脫美止損」 中國的「半球化」謀劃
9月下旬,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聯合國成立七十五周年紀念峰會上表示,中國將續當多邊主義的踐行者,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改革和建設,以維護以聯合國和國際法為核心的國際體系和世界秩序,並無意打冷戰熱戰。
於美國欲跟中國脫鈎的大背景底下,我們可如何透視習近平講話背後國內關於中美相互依存(China-US interdependence)關係的辯論?本文綜觀內地學者近來對中美相互依存的看法,再以近年在台海兩岸出現的「半球化」(hemisphericalisation)敍述,去理解內地學者如何為國家謀劃長遠跟美國「脫鈎」。
最近,陸續有美國學者發現,今年初至今,有愈來愈多中國學者對中美相互依存關係表達關注,他們倡議北京須減低對美國的依賴,以達到科技獨立。例如,哈佛大學學者格維茨(Julian Gewirtz)的研究顯示,不少中國學者已向北京發出警告,要警惕美國的「霸凌措施」(bullying measures)和「長臂管轄」(long-arm jurisdiction)),即利用美中相互依存去遏制和削弱中國的實力。中國學者倡導北京須透過減低兩國相互依存去強化中國國家安全。
格維茨指出,這些中國學者有三種不同的觀點:一、為了維護中國國家安全,中國須盡快減低對美國的依賴;二、中國要策略性地利用中美相互依存關係去打贏這場貿易戰;三、於現時中美衝突升級中,兩國的相互依存關係仍有利中美,必須維護。
我認為以上三種觀點並非互相排斥,並已成為中國國家安全政策共識:中美衝突升級已無可避免,但短期內仍須維持相互依存關係去減少損耗;中期而言,維持中美相互依存關係能有助中國打贏貿易戰;長遠計,為了維護中國國家安全,北京須加快減低對美國的依賴和有節奏地與她脫鈎。
其實,這種「中國逐步跟美國脫鈎」的論述早已存在。2016年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大選後,於美國國內盛行「第二次冷戰」的輿論背景底下,台海兩岸輿論便開始討論「半球化」這概念。
什麼是「半球化」?
二戰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以自由貿易政策措施,以及自由、民主和人權價值觀去推行新自由主義全球化計劃,並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歐共產陣營進行冷戰,世界便被分成兩個半球。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卻加入了美國主導的那半球,導致十年後蘇聯崩盤。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半球化」冷戰計劃便席捲到另一半球,成為了「全球化」;中國也自此成為了這個全球化計劃的得益者。
2008年金融海嘯使美國和歐洲國家開始發現自己力不從心。西方霸權表面上強大,但經濟底子已經被掏空了。美國自此開展了逆全球化的舉動,先在2010年提議要成立「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TPP),卻將中國摒於門外。美國此舉事實上已開始分裂自己一手所創和維繫的全球單一自由貿易和管治體系。
對中國和其他非西方國家而言,「全球化」其實是美國和西方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藍圖所建構的世界秩序。在這秩序中,西方白人是統治者,而其他非西方國家和非白人則是作為僕從的苦力。「全球化」掩藏的是一系列不平等結構性主僕關係,然而,曾作為「奴僕」的中國已日漸成長並站起來,開始動搖西方主導的主僕關係,主僕間的矛盾便自然出現。
2017年特朗普上台之後,美國採取更露骨的措施去迫中國「返回她原本的位置」(get China back to where she was),卻迫得中國更明顯、堅決地追求另一個更平等關係和發展更均衡的全球化計劃。因為特朗普政府堅持中國歸回「奴僕」原位,而中國又不可能永遠當美國僕從,兩者之間的衝突便無可避免。中美便被結構性現實主義因素和各自的內部經濟壓力所迫,無可奈何地將世界撕開兩半。這就是「半球化」的意思,也構成了當今中美脫鈎的現實。
窮人已成美國主流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者翟東升在今年5月接受內地商界社交平台「正和島」訪問(《特朗普恐怕要幹一件「傻事」》,徐悅邦筆錄)時指出,以前美國有六至七成人口是中產階級,窮人只佔少數,但現在中產階級不再是主流,美國已變回「金字塔型」社會。低下層要求製造業和工業返回國內和逆全球化,其實才是美國政府的民意基本盤所在。美國已變了,愈來愈不自信的美國已變得不願開放,要把中國等從其駕駛的全球化列車上趕下去……
黃伯農
英國巴斯大學政治、語言及國際研究學系副教授
上文節錄自第23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5日)《如何「脫美止損」 中國的「半球化」謀劃》,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