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四】參與國家現債務危機 善後方法受爭議

撰文:高晉猷 陳澔琳
出版:更新:

特區政府冷待「一帶一路」,而受西方媒體主導的香港社會輿論,也對「一帶一路」存在諸多誤解,甚至認為萬億機遇的背後,只有中國才能獲益。在爭議聲中,相關的泡沫效應和經濟風險備受外界關注,當中尤以「債務陷阱外交」(Debt-trap diplomacy)和「透明度低」的質疑甚囂塵上。與「一帶一路」國家有業務往來的香港上市公司凱順能源主席陳立基指出,西方主流媒體基於意識形態的偏見,容易曲解「一帶一路」原意,如針對債務問題,「其實中國有寬免債權,但西方斷章取義,片面地聚焦債務影響」,而這亦在一定程度上影響港人對「一帶一路」的觀感。

質疑一:「債務陷阱外交」

最具爭議性的,莫過於2007年起在中國貸款下開始建設的斯里蘭卡漢班托塔港。事實上,這個項目在「一帶一路」倡議前已出現,當時印度及多邊開發銀行對港口的發展前景不樂觀,加上興建港口費用不菲,因此拒絕投資,幾經磋商後由中國接手。第一階段工程費用達3.6億美元(約27.9億港元),其中85%資金來自中國進出口銀行,而建造工程則由兩所中國公司承包;在第二階段工程,中國進出口銀行再分階段並以不同利率借出8.08億美元(約62.6億港元);時至去年,斯里蘭卡債台高築,由於無力償還貸款,中國招商局以11.2億美元(約86.8億港元)購得漢班託塔港70%的股權,取得港口控制權,並租用周邊1.5萬英畝土地九十九年成立投資特區。

斯里蘭卡政府以漢班托塔港資產抵償債務的舉動,令中國受盡指摘。(新華社)

此港口協議被視為斯里蘭卡政府以資產抵償債務的舉動,更被指因而失去部份領土主權,導致中國受盡責備,認為其致力推行全球投資和借貸項目,實際是為弱國設下債務陷阱,從中保障自己利益—這是西方自2018年以來便津津樂道的「債務陷阱外交」之說,而漢班托塔港事件也看似佐證了有關說法。

但另一邊廂,紐約諮詢公司榮鼎集團(Rhodium Group)於去年發表分析報告,研究中國在過去五年向「一帶一路」國家貸款後需要重新談判的40個投資項目,結果發現所謂「債務陷阱外交」的說法可能言過其實。榮鼎報告的撰寫人克拉茲(Agatha Kratz)表示,只有漢班托塔港的項目出現資產扣押情況,其他項目多以延長還款期、免債為主;但他也提到,很多安排是在未經正式談判下作出,或意味中國為了獲得政治優勢而提供債務減免。

部分一帶一路項目備受爭議,影響社會對一帶一路的觀感。(資料圖片/張浩維攝)

質疑二:透明度不足

美國智庫全球發展中心(CGD)於2018年刊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債務情況研究報告,指出「一帶一路」簽署協議的 68 個國家之中,有8國因未來融資增加陷入「主權債務」的風險。報告指,有近八成外債增長來自中國貸款,而與其他貸款不同,其貸款細節及招標程序並不透明,當中隱藏的附帶條件不得而知,因此若無法還款,國家或會蒙受巨大損失。

肯尼亞國營肯亞鐵路公司與中國合作建設的肯尼亞標準軌距鐵路(The Kenya Standard Gauge Railway,SGR,又稱「蒙奈鐵路」),最近亦因欠缺透明度而被當地高等法院判處工程違法,引起世界熱議。事緣2014年肯尼亞政治活躍份子奧姆塔塔(Okiya Omtatah)向SGR提出司法訴訟,指鐵路工程涉及公眾利益,應遵循公平、透明及有競爭性的採購程序,但整個工程合約未經公開招標,只私下給予某一單位,有私相授受之嫌,因此入稟高等法院要求裁定工程違法。肯尼亞上訴法院今年6月裁定國營鐵路工程未有招標屬違法。

上文節錄自第234期《香港01》周報(2020年10月5日)《爭議聲中的「一帶一路」》。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4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封面故事】藉「一帶一路」 重整香港人才戰略

鄰區極速超車 本地持續落後 香港需要怎樣的智慧城市藍圖2.0?

與改革派青年黃裕舜對話 香港須在改革中「愈辯愈明」

利君雅突遭延長試用期 港台與港台記者的「雙重尷尬」

NVIDIA創半導體史上最大併購案 晶片霸主之位仍待確認

「法國MIT」崛起 挑戰英語大學霸權

閉關鎖國 探尋城市不同可能 疫情下,「宅度假」變新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