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明日大嶼或翻生 盡顯港府三大無能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降溫,民怨稍息,涉款近萬億元的「明日大嶼」填海計劃近日有「死灰復燃」跡象。特區政府原本在「反修例風波」中「縮沙」,將5.5億元的前期研究撥款項目排在立法會財委會最後一項議程,預計無法在原定9月30日會期完結之前通過而告終;不過,由於現屆會期因選舉延遲而被延長一年,加上有傳中央打算租借桂山島予香港的計劃遭廣東省政府以香港並不缺地為由拒絕,「明日大嶼」研究撥款又被提上日程。然而,這個鉅額舞台自2018年由特首林鄭月娥提出至今爭議不絕,特區政府似乎並未從民怨爆發中吸取應有教訓,而且充份暴露三大無能之處——毫無長遠視野、毫無施政原則、毫無政治智慧。
「明日大嶼」前身為計劃填海1000公頃「東大嶼都會」——本身是2018年「土地大辯論」期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建議的選項之一;不過,在小組於同年年底正式提交報告之前,林鄭月娥突然搶閘在10月中旬藉《施政報告》公諸於世,並自行加碼至1700公頃。據指,計劃將分兩階段進行——先在交椅洲東面填海1000公頃,預計居民可於2032年入伙;再於喜靈洲填海,預計至2034年才開始動工——有政府消息估算,整個計劃成本近6000億元。
毫無長遠視野 計劃漏洞百出
撇除政治考量及角力,單是檢視明日大嶼政策本身已經弊病叢生,破綻百出。
首先,以東大嶼作為香港第三個中心商業區(CBD)的規劃,突顯了政府對中環CBD幾近飽和的事實一無所知,完全無視香港長期依賴維港核心的弊端,恐怕會令中心極化、職住分離、產業單一等等問題持續惡化。事實上,維港核心在香港地理位置上就位處偏南,而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政府大力發展位於北邊的新界新市鎮,吸引大量人口居住,這直接造成非常嚴重的「居職分離」,也導致南北向的通勤壓力長年超出負荷。然而,明日大嶼繼續依賴維港核心,不但猶如以火水救火,而且令就業人口更為集中於中環一帶,導致盤踞當局的金融服務行業繼續主導香港發展、繼續掏空實體經濟,根本遑論要拓展多元產業。
其次,政策內容涵蓋範圍極為含糊,特別是在於土地運用及房屋興建比率,當中很有可能只有約三分之一的土地將用於興建房屋,而項目發言人更表示多填土地可以考慮出售作填補開支之用,令人不禁懷疑計劃最終又會淪為幫地產商壓榨普羅大眾的鉅額地產項目。
毫無施政原則 貪功利護權貴
「細味」明日大嶼方案,不難發現政策的考量,根本不是以整體香港市民的利益為依歸,而是純粹好大喜功,不思進取。
政府一開始雄心壯志地推動計畫,至去年《逃犯條例》修訂爭議四起,政府就突然「縮骨」,將相關撥款排在財委會最後一項議程,預計無法在原定立法會期之內通過,也將會隨會期之完結而告終。後來鑑於疫情嚴峻,特區政府宣布延遲一年原定9月6日舉行的立法會換屆選舉,而全國人大常委會則決定將現屆立法會會期延長至明年9月30日,但原本有望重啟撥款申請的明日大嶼,又因有消息傳出中央有意在珠海市桂山島填海後借讓香港建屋,導致港府態度消極。然而柳暗花明,近日有指廣東省政府認為香港土地充足,根本無須借出桂山島,港府唯有「彈出又彈入」,頻頻放風希望議會通過前期研究撥款。觀乎整個過程,施政原則左搖右擺,立場曖昧不定,時而無視民怨強推計劃,時而消極處理,靜待中央出手打救。
另一方面為人所垢病的,是在房屋問題水深火熱之際,特區政府仍然不敢向地產商和新界鄉紳開刀,而選擇填海這種不會得失既得利益者的「和稀泥」做法。截止2020年,棕地及荒廢農地所佔土地面積合共6700公頃,是明日大嶼方案的四倍。政府寧願「搾乾」一半甚至是大部分的庫房,亦不願收回被囤積的土地。再加上整個發展計劃中隨民粹不斷擺動的施政原則,「搬完又搬的龍門」,箇中到底有幾分為民有幾分為利,相信明眼人心中自有答案。
毫無政治智慧 客觀數據欠奉
中文大學香港亞太研究所8月份的民調顯示,市民對林鄭月娥的評分為25.4分,比去年同期的28.4分更低,同樣處於不合格的低水平;另外,只有15.8%受訪市民滿意特區政府表現,而不滿意率則高達63%。在社會對港府信任度前所未有地低迷的情況下,當局竟然打算重啟一項甚最具爭議性、涉資最多的基建項目,實在匪夷所思。
更教人費解的問題是,至今政府在計劃中各個盤根錯節的重大問題上,依然沒有提出任何客觀數據或研究報告去向公眾解釋當中細節及原因。公共專業聯盟政策召集人黎廣德在港台節目《城市論壇》中曾質疑,政府對於中部水域人工島的立場一直在變,由一開始認為未必需要填,到《2030+》規劃時表示需要1,000公頃,到施政報告時又突然表示要1,700公頃,而且背後沒有任何研究報告支持,其不斷擴大的土地範圍實在疑點重重。
另一個同樣令人費解的問題當屬始終莫衷一是的工程造價。根據力推填海計劃的團結香港基金報告,當中僅引援奧雅納工程公司按2018年1月的價格估算,指填海成本約為每平方呎1,360港元,又聲稱與收回新界私人農地相若。翻查至今各媒體乃至各相關發言人,工程造價由5000億起至過萬億的說法都有,一眾學者以至團結香港基金總幹事鄭李錦芬本人亦「一齊估吓估吓」。計劃當中涉資之鉅與估算之粗疏可謂相映成趣,無怪乎一眾建制派都一反撐政府常態,對明日大嶼保持安全「社交距離」,避免「跟車太貼」。
香港的房屋問題由來已久。自港英末期開始以「置業」主導方策,令樓價節節上升;到2003年「孫九招」再燃起點點星火,幾乎焚燬港人「安居樂業」夢;政府遲到了十五年的改革方案,竟是妄想用三十年後的遠水來救迫在眉睫的近火。或許,香港一眾基層市民心中對特區政府的滿腔熱誠,早已在勢若驚鴻的神洲冷風中熄滅,化為了一縷似有若無的清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