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星電子完全撤離?在華外資產業鏈外移背後
「日企正排隊撤離中國」—1,670家日本企業,總計價值168.9億美元的產業投資正在移出中國。這是《日本經濟新聞》9月9日的一則報道,也被不少西方媒體轉引。此外,據韓聯社9月7日報道,韓國著名電子企業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表示,位於天津的電視機廠將於11月底停運。這是繼8月三星電子關停在華最後一家電腦廠後的又一舉動。
那麼,日韓企業正在加速「逃離」中國嗎?隨着內地勞動力成本迅速上升和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和市場需求是否正在衰退?沒錯,不少跨國企業正在將產業鏈移出中國,這是一個事實,但也是一個巨大誤解。
瑞銀證據實驗室(UBS Evidence Lab)6月發布的一份針對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內地企業的問卷調查顯示,在內地設廠的150多家出口製造業企業中,有近76%準備或正在把一部份產能移出中國。瑞銀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汪濤也曾在相關視頻研討會上指出,內地外國直接投資(FDI)在其國內生產總值(GDP)中的佔比已持續下降多年,外資企業正在將生產基地轉移回本國或分散到越南、印度等關稅更低、勞動力更廉價的國家。
看來,中國經濟真的出了一些問題,在華外資企業彷彿在加速「外逃」。但一個被忽視的事實是,三星電子雖然宣布關閉在華電視機廠,卻在去年向西安半導體存儲晶片項目追加了80億美元的投資。日本電子產品製造商索尼(Sony)關閉在華手機廠後,亦轉而投資近4億美元購買內地相關娛樂網站的股權。
其實,並沒有發生什麼資本「外逃」,中國只是在進行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這不僅僅包括內地企業,也必然包括外資企業。跨國公司們不得不加速調整自身在中國的產業佈局,將低端產業鏈從中國「外移」。「外逃」還是「外移」,一字之差,謬之千里。
內地企業歷經改革開放逾四十年的成長,已在服裝、機械、家電、電子等產業上逐漸取得市場優勢。上世紀九十年代末,紡織服裝、製鞋等外資企業已從內地向東南亞轉移。2000年以來,內地家電企業快速增長,又將外資品牌擠出中低端市場,甚至開始搶佔國際市場份額。2008年後,內地港口機械、大型裝備,以及汽車、電子通訊產業也開始快速發展,進一步縮小了外資企業的在華市場份額。如今的內地市場,無論是日常消費品,還是像家電、汽車、手機這樣的耐用消費品,外資品牌的絕對優勢早已不在。
上文節錄自第232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21日)《三星電子完全撤離?在華外資產業鏈外移背後》。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封面故事】當法治遇上政治—傅華伶與陳祖為對談 如何跨越央港話語鴻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