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大嶼或大愚? 關鍵在於能否重回理性專業
過去幾年,就以填海增加土地供應的議題上,政府曾經提出過不同方案,泛民亦非全方位否定填海。前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在競選特首時也公開支持東大嶼發展計劃。即使政府在2017年展開深度的土地大辯論,也得出需要在東大嶼填海約1000公頃的結論,當時民意支持和反對這建議的比例相若。可惜,其後特首林鄭月娥一錘定音,決定推出1700公頃方案,導致議會內外、專業界別和市民群起反對。可見政府又一次因為偏聽和自以為是,走上了漠視民意和專業意見的道路,擠壓了對公共政策應有的理性討論空間。
撰文:黃偉信
增加土地供應方案在社會上和專業界別內都需要更多醞釀和討論。填海能夠帶來多種積極作用,例如搬遷貨櫃碼頭騰空市區可發展土地、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大幅興建公屋及社福設施等。可惜,因為特首一意孤行,議會建制執意支持,而讓本來合理而規模較小的填海計劃反而未能先行推進。
近期,政權告訴我們,香港從來沒有三權分立,特區政治體制一直是以行政長官為核心的行政主導,不用討論。恰恰這種「強權便是真理」、「不求理性討論,只求政治正確」的思維,不但符合香港「被」發展軌跡的趨勢,也縱容了如盧偉國等功能組別議員長期盲撐林鄭月娥的不理性政策,香港社會也因此長期陷入空轉。
香港當然需要興建和發展基建項目,包括填海造地,但絕非如盧偉國所言,純綷為「有工開」、為起而起。以筆者多年對業界的認知,這種想法自私偏頗,絕非主流意見。
基建項目應是為著整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而計劃和興建。筆者作為土木工程師及香港青年專業聯會召集人,我認為在東大嶼發展和填海議題上,應該重新回到科學、客觀和理性的討論。發展局應建基於早前土地大辯論的專業顧問建議和民意調查,聯同議會內各個黨派好好商議,並且再次邀請本地和海外專家,特別是工程、規劃和經濟領域的,一起修訂和改良東大嶼發展藍圖。
「明日大嶼」與明日的香港一樣,不應該是長官個人偏好項目的名稱,而是屬於你、我和下一代。我們絕不接受行政當局一言堂定出數字,強行要求議會通過前期撥款,把個人想法凌駕了她自己籌組的專責小組的建議。
香港需要增加多少土地,大嶼山應該如何發展,本應按著供求、人口預測和隔年檢討的數據作參考。政府需要拿出短中長期的土地供應預測、人口政策、按年修訂的人口預測等數據,加上考慮就業和工作模式的改變、通勤情況和習慣等因素,去考量各個填海計劃的規模和逼切性,從而仔細地策劃出每年的工程時間表。同樣,朝野應該回到專業和理性討論,同步研究其他增加土地方案,例如棕地發展、貨櫃碼頭上蓋等。
發展和工程項目的規劃,應牽涉到我們對城市發展的長遠願景,而不應如盧偉國般停留在工程量和就業率的層面。為了城市發展和下一代的福祉,大家心目中的發展藍圖是怎樣?你對填海計劃和其他增加土地方案又有什麼建議和看法?歡迎大家留言給我及聯會,我會繼續約見有關人士、團體及政府當局,務求集思廣益,希望當局聽取大家的建議。
黃偉信
2020 年立法會選舉功能界別(工程界) 參選人
香港青年專業聯會創辦人、傑出青年工程師得獎者,倫敦帝國學院碩士。
畢業早年於港鐵任職,現職於工程顧問公司擔任高級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