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晤士河勞動者肖像展:病疫中日常英雄登藝術殿堂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近日在泰晤士河以南沿岸著名文化區域內,遠遠瞥見有好幾座的建築物外牆掛上巨型肖像畫作、照片和詩歌。那是屬於服務倫敦社區的旗艦文化機構南岸中心的大樓群,人們把牆身化成展板,展出病疫中在城市前線繼續服務他人者的肖像。把這些人士放大、具尊嚴地在城市中心被清楚看見,途人除了報以尊敬,這也是發現他們的獨特和美的過程。
撰文︰若山

這個戶外展覽稱之為《Everyday Heroes》。南岸中心委約當時得令、或有不同視角的英國藝術家和詩人回應當下,共同創作了一場名副其實的公眾藝術。在戶外展上,畫家的名字沒被展示,只有前線勞動者的臉孔被放大、被看見。不少畫作的創作風格更是低調。

南岸中心辦公室大樓面向河畔的牆上有兩幅人物油畫。右邊是一個全副武裝的醫護人員的臉,只看到炯炯有神、向前直視的雙眼,未能分辨種族和性別。左邊是一個穿着家常服、盤髻的黑人/少女,垂首,看似疲憊而憂愁。

南岸中心的大樓外牆展出在城市前線為他人服務的從業員肖像。(Getty Images)

此所以是日常英雄,不少都是源自藝術家的生活體驗。英國畫家Ryan Mosley畫他任職火車司機的兄弟,作品為《My Brother Paul》。畫作上的Paul半低頭沒有表情,身穿反光衣,光頭、留長鬍子,有點動感的側臉,令你感到如在車站月台上親眼見到他。

南岸中心的大樓外牆右邊牆身有黑白素描,毗鄰是一幅年輕白人鬈髮男子的油畫,身穿連鎖超級市場的制服,站在收銀機旁,神情輕鬆。(Getty Images)

南岸中心表演場地大樓有數幅攝影作品,包括佇立巴士總站的車長;樓梯則懸有一幅巨照,有一個年輕黑人女子俯卧在床,不經意地把玩手機。那些畫像中的人物各有形態,精神抖擻的、嚴肅工作的、疲累空虛的、沉重而若有所思的—那些勞動者不再是日常消費主義社會中的無面目的服務提供者,而是把他們還原為有血有肉、有多重思想和感受的人。照片和照片之間,懸貼了些不同顏色的大塊紙板,上面印有詩歌。

南岸中心表演場地大樓有數幅攝影作品,包括佇立巴士總站的車長。(Getty Images)

「當我在彌留的祖父身旁/那個西班牙護士柔聲的說/她握着我的手 教我/如何一下接觸可以承托整個身軀/如今我想把面罩 保護衣 從我皮膚上剝下 然後拔足狂奔/但我沒有 我不能 我坐在床邊 有時歌唱 端詳病人的臉 想像他們的人生/這個男人……」

這是2019年獲泰德.休斯獎(Ted Hughes Award)的聾人詩人Raymond Antrobus的作品,他書寫關於肌膚之間無法接觸的隔絕,猶如把生命最重要的內涵取走。在英國籍牙買加裔家庭長大的他,耳朵聽不見但其他觸感反而更靈敏。皮膚的觸感因疫情而被剝奪,因此帶來精神打擊,人與人之間的力量傳輸也中斷。

英國很多中低收入的前線勞工都是來自第三世界、前殖民地的移民、非亞裔少數民族(BAME)。所以,今次的展覽,從畫作到詩歌,所看到的在街市、郵政、交通、公共衞生清潔等界別工作的人,移民和少數種族的臉孔佔大多數…

若山
文化工作者,兩年前赴倫敦深造,現定居英國

上文節錄自第23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7日)《倫敦博物館疫中重開 藝術回應社會,創作牽繫人心》,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訂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三權分立」之爭不斷翻炒 沉迷想像豈會變成事實

為何要建方艙醫院和火神山醫院?

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

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

從班公湖對峙看中印衝突的戰術訊號

兩岸三地影視沉浮 「香港製造」能否觸底反彈?

踏出疫境第一步 迎接不一樣的開學日

疫情重創中西部 四年承諾一場空 「被遺忘的美國人」再被遺忘

看別人進食感幸福? 剩食背後的「吃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