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煲劇】台港劇不同命 全因政府有別?

撰文:賈婉琳
出版:更新:

除經濟外,文化輸出是否成功的另一個關鍵因素在於,政府是否能幫助本地影視產業對抗資本同化的壓力,而這也是台灣和香港政府最大的不同。可以想見,若只追隨主流市場需求,那麼陸港台三地的影視很可能會被內地市場同質化,因為內地市場最龐大,以內地市場喜好為準則的風險最小。在這樣的情況下,無論三地合作下的影視經濟多麼向好,都難在影視文化交流上達至共贏。如何在追求經濟共贏上調節文化上的分歧,除了前面提到的文化調節以打開對方市場外,政府的角色不可或缺。

政府在資金和政策制訂上得天獨厚的優勢,可以為香港本土影視提供政策、資源上的支持,同時對抗嗜利的資本市場,保證本土文化的發展空間。可惜香港政府一直將影視產業視為商業市場的事,不傾向用公帑資助。以電影《一念無明》為例,這部斬獲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等獎項的本土電影,縱然是首屆「首部劇情電影計劃」的得獎作品,但仍因撥款不足,最後只能動員不少業界人士義務幫忙,在200萬元的經費下艱難完成。在這次疫情中,政府對香港影視業的支援也有限,對業界拍攝的資助更是杯水車薪。

《一念無明》斬獲金馬獎及香港電影金像獎等獎項,但仍因撥款不足,最後只能動員不少業界人士義務幫忙,在200萬元的經費下艱難完成。(《一念無明》劇照)

本土色彩強烈的影視作品向來難以打開海外市場,在缺乏投資的情況下,本土作品的創作資本和空間只會陷入不斷壓縮的惡性循環。因此,法國限制電視台產製低成本談話性節目,要求其拍攝電影, 進而扶植影視產業。

又如歐盟針對美國的Netflix等平台,在2016年要求申請落地的業界先承諾影音平台上要採購及播放一定的本土內容。再有韓國政府透過與大型企業合作,扶持本土影視產業能快速成長等。

+13

相比之下,取悅內地觀眾,吸引內資,似乎是香港影視得以生存的唯一途徑。沒有政府的支持,談何提升富有「港味」的作品質量呢?可以想像,如果沒有優酷的注資,香港本土有多少人有能力冒着市場未知的風險去嘗試《歎息橋》這樣新題材新手法的創作呢?

與港府相反,台灣政府對台灣影視產業的重視與支持,讓台灣近年現象級影視劇頻現。在過去,台灣影視製作規模小,最高規模的偶像劇,平均一集的預算仍不到200萬元新台幣,而內地電視劇一集的製作費已迅速跳到2,000萬元新台幣一集。這也導致台灣演員、製作人員紛紛向內地靠攏爭取市場,而被人詬病遏制了台灣本土的影視產業發展,缺乏了本土文化為主的輸出空間和資本。但在2019年,三部獲得台灣文化部資助的本土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想見你》及《俗女養成記》火遍華語圈,證明在政府支援及資金充裕的情況下,台劇逐漸帶着優質內容回歸。

+8

《我們與惡的距離》完結篇收視率創下台灣公共電視台戲劇史上第三高,在內地豆瓣評分高達9.5,其中77%的網友都給了滿分。《想見你》台灣首播收視率居同時段無線四台之冠,次周重播的衛視中文台也創下播出時段十一年來收視率的新高。而在內地,《想見你》豆瓣評分亦高達9.2,新浪微博上的話題閱讀量逾60億次。該劇在韓國播出後,更登上韓國搜尋引擎NAVER的台劇關鍵字搜索榜首位。

+4

上文節錄自第23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7日), 文章原題《兩岸三地影視沉浮 「香港製造」能否觸底反彈?》。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三權分立」之爭不斷翻炒 沉迷想像豈會變成事實

為何要建方艙醫院和火神山醫院?

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

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

從班公湖對峙看中印衝突的戰術訊號

兩岸三地影視沉浮 「香港製造」能否觸底反彈?

踏出疫境第一步 迎接不一樣的開學日

疫情重創中西部 四年承諾一場空 「被遺忘的美國人」再被遺忘

看別人進食感幸福? 剩食背後的「吃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