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

撰文:孫飛
出版:更新:

上周四(9月3日),內蒙古自治區政府召開黨組會議,黨組書記布小林傳達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早前「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的講話稱,「要把維護祖國統一、加強民族團結作為着眼點和着力點」,「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視學校思想政治教育」。這些說法,與當前內蒙古正在推行的一項教育領域改革新政及由此引發的一場社會風波不無關聯。

據悉,內蒙古教育廳在8月末印發了《全區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實施方案》,要求自2020年秋季學期起,當地民族語言授課學校小學一年級和初中一年級使用國家統編《語文》教材,並使用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授課。簡而言之,就是在學校教育中使用全國統一的教材和語言。

一些內蒙古人對此項改革表達了不滿。網絡中傳出的視頻畫面顯示了當地人集體抗議、抵制入學、高呼蒙語的場景。在眾說紛紜、複雜難辨的資訊流背後,這場風波究竟因何而起,官方與部份當地人又在爭什麼?

+1

文化幌子下的福利之爭

中國境外網絡裏正在持續傳出內蒙古當地人表達不滿的視頻畫面,部份西方媒體習慣性地拋出了所謂「文化滅絕」、「種族滅絕」等駭人聽聞的字眼。其實,這項旨在維護國家統一與內部團結的教育政策,在任何國家都有着理所當然的正當性,雖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弱化地方與族群特色,但隨意使用「滅絕」這類字眼則明顯是言過其實了。

且看看這次教育改革的內容,當局只是將原來小學二年級起開設的《漢語》課程改為從小學一年級起開設國家統編《語文》課程,初中一年級將原來《漢語》課程改為國家統編《語文》課程。語文、政治、歷史三科統編教材全面推開後,民族語言授課中小學其他學科課程設置不變,使用教材不變,授課語言文字不變,蒙古語文、朝鮮語文課時不變。也就是說,並沒有所謂的「滅絕」行為。

網絡所傳視頻畫面裏的抗議人群主要由學生和學生家長組成。一些觀察者分析,抗爭者表面上談論的是「文化」、「民族」,其實更關心的可能是教育領域的一些「福利」。

2016年11月1日開始施行的《內蒙古自治區民族教育條例》,以制度的形式規定和展現了內蒙古的少數民族在教育領域所享有的一系列「福利」。

其第七條稱,「自治區對民族教育實行財政優先保障制度,切實保障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和民族教育機構的發展需求以及辦學經費的穩定增長。」而其第六章「投入與保障」部份的第37條至第45條則具體列述了由地方財政納入、承擔、撥付、傾斜、補貼、保障的多種事項,包括蒙古文教材、教輔資料、圖書、音像製品等出版物的出版發行或編譯、審查,都須實行財政補貼或資金保障。

在高考方面,內蒙古也有側重於少數民族的政策,如內蒙古政府官網在此次教育改革正式落地前的8月31日發表的一篇文章所列述的「高考加分、單列招生計劃、單獨劃定錄取分數線、設立民族班和民族預科班、協作招生計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幹人才計劃」等。在同樣競爭激烈的公務員和事業單位招聘方面,內蒙古每年從計劃總數中劃出不低於15%的崗位,定向招錄蒙古語授課高校畢業生。

內蒙古一直奉行雙語教育體系,可以使用蒙語教材和教學。(微博@呼倫貝爾額爾古納)

由此可見,內蒙古教育系統對本地少數民族的扶持力度相當大,而其關鍵指標就在於其民族身份、教材和語言。儘管正在推行的內蒙古教育新政未曾抵銷這些扶持政策,卻或許被當地人認為釋出了訊號,將來可享的「福利」可能會愈來愈少。這可能正是學生和家長們有所不滿的一個重要原因。

這場教材風波本質上是教育利益、高校資源之爭,而不是民族之爭、文化之爭。

上文節錄自第23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9月7日), 文章原題《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如欲閱讀全文請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瀏覽更多深度報道。

230期《香港01》周報精選內容:

「三權分立」之爭不斷翻炒 沉迷想像豈會變成事實

為何要建方艙醫院和火神山醫院?

深圳定公屋目標 港府一味拖字訣

內蒙雙語教學何以惹爭議 教育新政合理 落實需要智慧

從班公湖對峙看中印衝突的戰術訊號

兩岸三地影視沉浮 「香港製造」能否觸底反彈?

踏出疫境第一步 迎接不一樣的開學日

疫情重創中西部 四年承諾一場空 「被遺忘的美國人」再被遺忘

看別人進食感幸福? 剩食背後的「吃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