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為什麼香港必須力爭「清零」?|香港新方向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從7月初進入第三輪爆發以來已過去一個月,每日確診人數仍維持在近百人,確診總人數已突破4,000大關。香港特區政府從7月9日至8月初先後5次收緊防疫措施。然而,嚴厲的社交隔離措施雖有必要,但顯然不可長期持續。即使第三輪爆發可以如香港研究機構所預測的那般,在8月底逐步受控,但無論是民眾心理,還是社會經濟,均已經無法再承受類似規模的新一輪疫情衝擊。
「香港新方向」認為,港府必須放棄過去以「控制疫情在低水平」作為目標的抗疫策略,明確以「清零」作為抗疫目標,才是對香港整體最有利、最正確的選擇。
新冠病毒剛出現之時,各國科學家、公共衛生專家及政策決策者在對待疫情防控的策略上,出現過不同的意見,也有過不同的選擇:包括香港在內的大部份國家和地區選擇了通過堵截(contain)等手段,儘量平緩感染曲線(flatten the curve),以求疫情不會令醫療系統和經濟生活崩潰;而中國內地、澳門及紐西蘭等地,則在堵截之上,選擇通過主動大規模檢測找出潛伏感染者,務求將病例迅速「清零」;早期的英國和瑞典選擇了「群體免疫」的試驗,但英國很快便放棄這條路,並在最近正式宣告「群體免疫」策略是「錯誤的決定」;而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是曾經呼籲民眾將新冠肺炎「當成流感就好」,現在美國人民仍在為當地搖擺不定、缺乏協調的防疫措施,付出沉重的代價(每日新增仍在6萬以上,累計死亡已經超過16萬人)。
以防疫成效來看,把「清零」作為目標的國家和地區,大部份已經能夠恢復社會的正常運作,即使出現區域性的反彈(如北京、新疆等),只要繼續以「清零」手段主動找出感染鏈條,也很快便能夠受控。而純以堵截為手段的國家和地區,雖能達到階段性的成效(例如香港在5至6月也基本受控),但一旦出現反撲,又會很快陷入爆發式的全面傳播(近期的香港和澳洲)。
為何針對新冠肺炎的防疫,「清零」是對一個社會最優的公共衛生政策選擇?香港新方向分析總結了以下幾點原因:
新冠病毒傳染性高 本地醫療負擔重
根據美國免疫與呼吸系統疾病中心的研究表示,新冠病毒是一種非常容易在人與人之間進行可持續傳播的病毒類型,傳播性遠高於流感。香港疫情反彈的最明顯的特質就是速度快,7月9日新增病例為42宗,十日後的7月19日,便已高達108宗。如果防控速度跟不上病毒的傳播速度,就會迅速造成醫療資源的緊張。香港在連續數周的個案增長後,便已出現了因為病床緊張,患者在確診後未能及時安排入院的情況。最高峰時,有超過200位確診者需要滯留在家中等候入院,有確診者甚至需要苦等兩周後才能接受治療。醫療資源短缺,醫護人員不足,不僅影響新冠患者接受救治,而且影響普通市民就醫看診。所幸香港終於在最近啟用了位於亞洲博覽館的「方艙醫院」,實現輕重症分流,終於令新症難入院的情況有所改善。
長期抗疫疲勞戰 越戰越差
香港在3月經歷第二輪的新冠疫情高峰。當時特區政府出台的抗疫政策與目前的政策大同小異,以加強各項社交距離為宗旨。疫情在4月底得到控制,前後持續時間為一個半月。為何第三輪爆發中同樣的政策卻效果甚微?從前線醫務人員、業界到普通民眾,長期抗疫出現疲勞現象,很多人不想重返嚴禁狀態,更有人對抗疫產生麻木,防疫意識鬆懈。加之醫療資源壓力使醫護人員身心俱疲,經濟長期低迷打擊業界。同樣的政策在疲憊的社會狀態下,已然失去執行效力。政府如不轉換思路,改變方式,抗疫之路只會反反覆覆、越拖越久。
「群體免疫」是童話
上海新冠肺炎臨床救治專家組組長張文宏是內地知名的防疫專家,曾在疫情最嚴峻期間為歐洲各國提供技術支援。張文宏醫生最近的分析提到,以普通流感為例,要避免流感流行,達到群體免疫,需要民眾接種流感病毒疫苗的比例達到90%,保護率為60%方可實現,因為病毒始終存在變異的可能性。而在自然感染的狀態下,群體免疫的感染率要達到50%,試問我們是否可以承擔相對應的後果?以實施「群體免疫」防疫措施的瑞典為例,該國病死率一度達到百分之十以上,而直至目前為止也沒有任何資料顯示瑞典已達致群體免疫。而西班牙有30多萬人感染,死亡人數將近3萬,群體免疫率也僅為5%。因此,如果連流感在有疫苗的情況下尚且很難達到群體免疫,那寄希望於新冠病毒在自然感染狀態下,可以壓低感染人數以逐漸達致群體免疫,可謂天方夜譚。
低增長案例≠安全
從全球對抗疫情來看,許多國家不追求「清零」,而是期望將每日增長個案降低,控制增長速度,這一思想帶來了許多隱患。以日本北海道為例,2月下旬北海道成為日本第一個因新冠疫情而進入緊急狀態的地區,政府積極出台政策降低社交距離。3月中下旬,北海道逐漸恢復正常,每日新增病例控制在一至兩個,解除緊急狀態。4月初,學校重新開學。26天之後,北海道突然新一輪疫情爆發,重新宣佈恢復緊急狀態,而事後的調查發現,北海道新一輪爆發的原因並非境外輸入,而是來自本地隱形傳染鏈條。由於新冠病毒的強大傳播性,無症狀感染者成為人群中的隱形定時炸彈。低增長個案並不能實際展示本地疫情控制實況,只有以「清零」為最終目標,主動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排查,才能在真正意義上消除隱患,放心地放鬆社交隔離措施。
針對病例快速圍剿 杜絕後患
最近在澳洲出現的疫情反彈,清楚地反映缺乏快速反應和處理能力的後果。澳洲在疫情初期,通過較嚴格的出入境限制以及社交隔離政策,一度將疫情控制在較低水平。但7月8日,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出現疫情反覆,在「封城」六周並不斷加辣防疫措施後,依舊未能有效控制疫情。根據《澳大利亞人報》報道,此次難以控制疫情大規模爆發的核心原因是因為缺乏進行接觸者追蹤的人手。ABC報道稱,維多利亞州接觸者的追蹤人員不堪重負,調查任務大量積壓,大量病例源頭不明,隔離措施未能有效限制民眾接觸,疫情呈直線上升趨勢。澳洲的教訓再次說明,快速而全面的接觸追蹤方案是有效遏制病毒的唯一機會。達致動態「清零」需要對個案快速反應和處理,通過大範圍的核酸檢測,主動找出潛伏的感染者,並在短時間內完成對密切接觸者的軌跡追蹤、隔離和核酸檢測,才能有效控制傳染源的擴散。
是時候改變了
事實勝於雄辯,以「清零」為目標的抗疫政策,短期內對政府的施政能力和資源投放雖然要求甚高,但最後達致的結果顯然是對一個社會整體最為有利。而要實現「清零」,則必須有充足的檢測能力,足夠的病床資源,以及快速應變的流行病跟蹤處理。
回望香港,隨着之前興建的各個檢疫中心以及亞博「方艙醫院」投入使用,再加上內地即將援助繼續增加亞博「方艙醫院」內的病床數並建設新的臨時醫院,相信在病床資源方面會取得充足改善。而通過引入內地測試機構,港府在近期也大幅提高了檢測能力,甚至即將進行自願性質的「全民檢測」。客觀來說,香港已開始找回對疫情防控的主動,也基本具備了實現「清零」的硬體條件和資源。
鑒於香港目前每日仍有幾十宗源頭不明的個案社區隱患遠未解除,香港新方向真誠地建議香港政府,應當清晰地將本地案例「清零」作為政策目標,並通過積極的宣傳和教育,取得市民大眾的理解和支持,讓「全民檢測」真正能夠實現效果,把本地傳染鏈在進一步擴散前主動截斷。如此,再配合以科學嚴謹的境外輸入防控,香港才能夠可持續地復原社會經濟活動,讓過去大半年裡前線醫護人員的辛苦以及市民們共同付出的犧牲和代價,不再付諸東流。
香港新方向:
成員來自五湖四海,包括律師、工程師、建築師、醫生、校長、大學教授、教師、社工、心理學家、記者、導演、資訊達人、會計師、銀行家、企業家等等。雖然成長經歷各不相同,但都擁有一份真正熱愛香港的家國情懷,以及願意實事求是去作出改變的實幹精神。矢志成爲內地和香港之間真誠交流和信任構建的發聲平台,倡導有為政府,打破資本壟斷,為香港尋找一個新方向。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深度|「疫情來自獲豁免人士?」—他們沒告訴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