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海洋史觀下的獅城奇蹟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歷史發展,從來難以估計。如果活在今天的任何一個人,穿越時空回到1965年,告訴剛得知自己生活的地方被東姑阿都拉曼(馬來西亞首任首相,被尊為「馬來西亞國父」)「踢出」馬來西亞聯邦的新加坡人:「你們的國家將來會很成功」,應該會被視為瘋狂的傻子。
的確,那個年頭面對自然資源匱乏、貪污腐敗嚴重、失去馬來西亞腹地的依靠,很少人會認為新加坡能夠成功。如今,獅城卻不斷蓬勃發展,英國《金融時報》更稱她為「東方的蘇黎世」,世人似乎已經將新加坡與成功完全劃上等號。
撰文:羅乃智

究竟是什麼因素造就新加坡的成功?她的成功故事不易說,同時,撰寫新加坡的成功故事者,卻也從來不缺。今次的挑戰者,乃是美國塔夫茨大學佛萊契法律與外交學院海洋史教授約翰.培瑞(John Curtis Perry),他是東亞研究專家,著作等身,主題多與海洋扣連,他寫下的《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英文原著題為《Singapore: Unlikely Power》,台灣的出版社為其添上副題「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可見此書在訴說新加坡成功故事時,側重點在其「國際性」和「海洋性」,較忽視「亞洲性」和「本土性」,以海洋史的視角,將新加坡的成功故事娓娓道來。

新加坡超級樹叢花園。(Getty Images )

英/華合作 開創成功方程式

一般人說起新加坡的歷史,或許會從將新加坡建為歐亞之間國際港口的萊佛士爵士(Sir Stamford Raffles)說起。約翰.培瑞明顯不滿足於此,海洋史研究的是人類在海洋上的交流互動,在海洋史的框架下,自然可以追溯至更遠。他選擇由十四世紀前開始探索,描述一段由海盜、商人、移民、征服者交錯編織而成的故事,時空也由大航海時代開始談起,到後來的英國殖民統治、二次大戰時日本佔領,再跨越至被馬來西亞聯邦「掃出家門」,獨立自治,逐步冒起,成為被《經濟學人》評為整體經商方便度全球第一的國家。

在約翰.培瑞眼中,如果要以最簡單的言辭去訴說新加坡的成功故事,一言以蔽之,就是英國人卓越的治理加上華人的冒險精神,合寫成創造商業成長的方程式。作者認為,不同族群之間都找到合適的位置來發展,對於新加坡,華人是亞洲區域中重要的連接者,歐洲人則是通往倫敦這當時全球轉運港的重要管道;華人具備商業熱情,英國人引此力量至國際軌道,海洋則成為雙方攜手合作、大展身手的舞台。發展至今,新加坡相當賣力地推銷自己是為「全球城市」,目標是超越國際商務區域中心的定位,野心勃勃地朝世界海商首都的目標進發,成為「新倫敦」。

當然,新加坡不是烏托邦,也有種種內部問題及矛盾。撇開資本高度集中、貧富不均、在全球來去自如的「國際人」與工人階級的「內陸人」產生裂痕等經濟現象不說,旁人多認為新加坡舒適,但在作者眼中,經過刻意的社會改造後,居住其中的人雖然享受高度的舒適,但是,生活卻是在同質性甚高的政治空間中,他巧妙地以一名印度司機的笑話高度歸納獅城面對政治壓抑的問題:馬六甲海峽中有兩條狗相遇,來自印尼的表示自己不能等,要盡快去新加坡謀好差事、享受有冷氣的公寓,而來自新加坡的表示只想要大聲汪汪叫。這也讓讀者反思,新加坡究竟是「亞洲的大蘋果」,抑或是「有死刑的迪士尼樂園」?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法新社)

藝術創新不足 未見「新加坡製造」

儘管在李顯龍上台後情況有些微改善,但約翰.培瑞仍對新加坡的未來憂心忡忡。他戴上西方學者的眼鏡,擔心其缺乏政治自由發展。他解釋,新加坡雖然擁有民主制度結構,包括選舉、議會、政黨等元素,卻缺乏真正的民主文化。政府過於着力發展,卻如揠苗助長,反過來削弱企業家的創新能力、民間的藝術靈感,是以尚未有「新加坡製造」(Made in Singapore)的品牌出現在全球市場的眼簾下。他歸咎於政府官員只視創意和藝術為需要操縱和利用之事,動機也從來只是商業考慮,而非化為人類經驗的表述;重點仍是集體,而非個人。然而,如果政府銳意發展經濟,必須營造有利於真正創新的環境,只有如此,方可跳出原有區域,面向全球。

書中提到開國之父李光耀嘗試將新加坡歷史定於一尊,喜歡撰寫個人傳記的他,就將其回憶錄命名為《The Singapore Story》,意圖相當明顯,遂也成為官方主流史觀。約翰.培瑞身為西方歷史學者,當然不會全盤接受官方主流史觀,卻也未見大力否定,他只是以通史式手法來敘述。綜觀全書,遺憾是未見他提出什麼深邃歷史觀點,或者另類歷史角度以重寫新加坡的歷史,有點可惜。勉強要說,就是偏重海洋史的角度,從第一章以《在航海時代之前》為標題,可見一斑。

正由於是通史式寫作,各個篇章之間,分配平均,全書時間跨度甚為廣闊,去到中後段,才進入一般讀者熟悉的新加坡歷史,也就是李光耀與人民行動黨的登場。即使近代歷史資料信手拈來,作者也未有重筆記載。不過,在字裏行間,也盡現這位東南亞史專家對新加坡建國之父李光耀的重視和欣賞。他筆下毫不吝嗇、也不掩飾對其稱許之情,例如形容李光耀「智慧和人格力量都令人折服」、「具有非常靈巧的政治手腕」、「極具親和力又能宏觀思考大問題」等。

故此在書中的下半部份,亦有一定篇幅透露出作者將獅城的非典型崛起,頗多歸功於這位極具爭議性、美國媒體《商業內幕》筆下「二十世紀最成功的獨裁者」。他甚至不諱言,認為李光耀的去世,意味這個小國面臨新時代,「我們的故事基本上在此停住」,可見新加坡首任總理在其心中地位。

新加坡組屋。(資料圖片)

殖民者視角 參考資料欠全面

此書英文版頗受好評,被形容為敘事節奏完美,描述生動清晰,卻仍有不少缺點。其中最為明顯,卻又無可厚非的,是基於語言所礙,作者的參考資料中,華文著作近乎絕迹,而以英文為主要載體的史料,或多或少在取態上傾向於殖民者視角,難免有其偏頗。約翰.培瑞也多次指出華人在新加坡發展中的重要性,但他忽略這重要社群的歷史視角,如何譜寫完整故事?

如果希望對新加坡的發展有較為概括的印象,這本著作算是不錯的選擇。當然,如果意欲一窺獅城全豹的話,閱讀其他華文書籍,難以避免。這當然怪不得這位著書甚豐的太平洋研究專家,只是作為讀者,難免期待有學者可以學貫中西,參考中西史料,例如由台灣醫生吳易叡撰寫、從旅居者生活角度出發的《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或者由新加坡華人李慧敏所書、比較獅城在李光耀時代前後變化的《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再撰寫更為綜合視角的新加坡故事。

香港人讀新加坡的故事,在參詳學習之餘,也難免暗中比較,在作者提及「香港」二字時,特別聚精會神。例如書本提及,在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前,新加坡被視為「前進中國的門戶」(gateway to China),因而當它被香港取代後,很可能也會失去和中國的貿易,而這正是新加坡建城的理由以及繁榮致富的首要因素。

每年有不少智庫及研究組織,發表類似經濟自由度指數等排名,雙城中人均會盯着排行榜,緊張冠軍花落誰家。這種互相競爭的心態,約翰.培瑞自然也看在眼內,並指出兩個港口素來競爭激烈,恐懼被對方取代,戰戰兢兢,不敢落後一步,也逼使兩地不斷精益求精,追求創新,角逐全球港口龍頭地位。兩地的競爭當然不限於港口吞吐量,而是更為全面的較勁,不過,在國際新格局下,雙城的故事會否從此改寫,在此消彼長下,走出南轅北轍的路?暫時不得而知。

如果希望對新加坡的發展有較為概括的印象,這本著作算是不錯的選擇。(資料圖片)

讀畢約翰.培瑞對新加坡發展的通史式解說後,自然會問:新加坡未來的故事如何走?在中美兩個大國關係緊張的國際形勢下,素來左右逢源的新加坡會否被迫歸邊?萬一發生,將如何影響這個蕞爾小國的命運。在一代巨人李光耀倒下後,這個「成功」故事可以如何譜寫下去?在新冠病毒肆虐期間,新加坡的確診數字因外籍勞工宿舍而急遽上升,再度引致當地人與外來勞工的矛盾,政府致力達至的族群平衡,會否就此打破,動搖國之根本?新加坡未來之路,將更受國際關注;定位類似的香港,自然也無法忽視。

約翰.培瑞在結尾中寫道:「究竟什麼是『成功』?新加坡現在也在苦思摸索。這也是我們所有人的共同課題。」的確,基於歷史條件的不同,任何國家的成功經驗皆難以複製,不過,我們仍然可以以史為師,從中歸納,提煉精華,轉化為全人類的智慧,以譜寫更多成功故事。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
副題: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
作者:約翰.培瑞(John Curtis Perry)
譯者:林添貴
出版:八旗文化(台北)
出版日期:2020年3月(英文原著則為2017年)

上文節錄自第218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5日)《《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 海洋史觀下的獅城奇蹟》。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