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直播遍地開花 足不出戶享新鮮食材

撰文:特約撰稿人
出版:更新:

疫後聚首,朋友間一個交流的重點,赫然是:之前宅家期間收集了什麼優質食材網上供應商?真的有!
於是,大家更新了疫情見聞之後,就進入更熱切的食材資訊交流中,紛紛把手機中bookmark了的網站轉發到群組中。有人分享了更合口味、吃來更健康的有機蔬菜,有人推介豬肉供應商。筆者發現,自己已如此習慣地去翻閱一家位於福建的海鮮供應平台,每天看他們發來的最新漁獲或特價海產資訊,簡直像結識了一位住在海邊的漁家老朋友一樣。
撰文:李照興

說實話,這些平台都並非新鮮事物。但在中國,一趟疫情把這種網上買賣變得尋常化,大家也更主動積極去尋找更合乎自己家庭口味及要求的好食材。試了十個不同供應商,總有一兩個合心水吧。

由是,從民間最下游端的消費轉型,可看出從上游開始一整套生產營銷及供應鏈的革新。它是一場不再逆轉的商業與日常生活新常態,而且因着供應鏈的不斷擴大,將是一次涉及大城市和小農村的全國生活和經濟變革。

時下,消費者愈發關心食材的新鮮度,盒馬鮮生等供應商應運而生。(新華社)

疫情期間,宅居的人們開始透過網店去滿足一日三餐。能接收食品外賣又想偷懶的,乾脆叫外賣(但過程中形成的包裝垃圾真心令人受不了)。最多人可能選擇每天早上去網店搶購很快會賣光的特選鮮菜,進一步催化了盒馬鮮生、京東及更多新冒起專攻新鮮食材的網上供應商流行。

在具體操作而言,以復元得最快的上海為例,網店基本上到2月中已經成為最重要的日常用品入貨點。可能出現過的缺貨或送貨延後,更大原因其實是勞動力不足,而非物品短缺——過年時大部份運輸人手回鄉,因疫情管控,假期後也不能回城。

通往鄉村與漁村的窗口

當年,長一輩仍以去街市買菜為習慣,但是,大部份年輕家庭已轉向網店購物。而更着重飲食水準的一群,則開始尋找更優食材,建造各自的食物供應鏈。由於在家時間太多,和這些供應商的交流,甚至變成了一種娛樂消遣。因為這種買賣可以是一種互動挑選、討價還價的過程,對居於城市中人而言,這行為像是打開了一道通往鄉村、農場與漁村的窗口,看到當地從業者具體的運作,乃至生活。

江蘇連雲港,漁港小鎮居民在通過直播形式進行海產品的推銷和售賣。疫情期間,網上買賣變得尋常。(新華社)

福建漁港的捕魚大嫂,每天發送她碼頭上的新鮮漁獲:手臂般長生猛跳脫的竹節蝦(相比超市其實不便宜)、肉還在跳彈的活鮑魚等各式海鮮,可以看到牠們在水中游動的狀態,以及每日因應漁獲量而推介某一款促銷特價。長三角地區,早上落單,明天可送到。

保鮮方法是立即冰凍,外加乾冰或冰袋,密封在隔溫大袋中,基本上隔天送來也保持良好狀態。若是現吃,當然不能和在街市的活鮮相比。但因為供應鏈組織之大,它填補了普通海鮮市場的不足:供應量更多,選擇性更強,而且可針對要求訂購,不受菜市場固有且有限的供貨鏈影響。

又或者想買雞,現在城市中的菜市場都甚少活禽了。有,但都不大張旗鼓,而且選擇也有限。但朋友介紹這個直播賣雞可不同了,一條著名養雞村子中,小農都進行了直播。形式簡單而粗糙,就是小雞農阿姨拿着手機,拍攝當天的雞種供應,有大有小,說明雞種年資及重量。

當然,雞農阿姨沒有那麼花巧,不設特賣或每天推介,就是你看到手機上哪隻雞看上眼,在對話框問問價,了解一下目標對象,不行再看下一隻,(「前面這隻不要,給我看看後面第二隻,先前四斤的太重了,這隻多少斤呀?」)看中的下單,阿姨跟進流程發貨,一個個訂單就這樣回來。

對居於城市中人而言,看直播或網店購物像是打開了一道通往鄉村、農場與漁村的窗口,看到當地從業者具體的運作,乃至生活。(新華社)

這些今天看來已漸成日常的食材入貨過程,真正普及僅僅是這一年內的事。它緣於一個更大的中國電商及消費模式的轉型:即更根本的轉變發生在農村及偏遠地區的移動營運商普及化。

早在兩三年前,先有農村淘寶或淘寶村的說法,那甚至被宣傳為一種新的開拓鄉村消費市場和鄉村致富手段,分開買和賣兩方向,主要以設立村中的淘寶店來運作,經營此店的為本村人,只需電腦及貨架等簡單設備就可開業(因應不同地方,可能有當地村政府資助)。

較受關注是賣貨,性質可以是從合作社集體生產出發,譬如某條村莊主要生產茶葉、山核桃、笋乾等,通過在淘寶的銷售,生產隊可把農產在村中淘寶店集中處理,銷往全國(物流不方便派或送到每一戶中)。又或者,個別村民每有農產,即可聯絡村中的淘寶店,令產品上線向外銷售。

中國電商及消費模式在過去數年迅速轉型,商家只需電腦(或手機)及貨架等簡單設備就可開業。(新華社)

至於買貨消費方面則成果較弱,因為農民的消費力不高,亦沒有明顯的物假外求的需要,生意做得好些的是服務業,譬如農村裏擺酒席等,透過上淘寶比較,找到更便宜或服務不同的供應商。

一如宣傳所見(地方政府和阿里巴巴都投了大量資源去發展),當時去到不少村落,都會看到這些橫額,代替了刷在牆上的政治宣傳句語: 「在外東奔西跑,不如在家農村淘寶」、「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村淘」等等。

淘寶村的誕生成為鄉村經濟通過電商重整的第一波,但仍屬初步,因主要為村單位,收發也集中在可方便收發的網點。

淘寶村的誕生成為鄉村經濟通過電商重整的第一波。圖為馬雲(左一)在一個淘寶村論壇上通過直播和網友打招呼。(新華社)

習近平也落力宣傳村播

去年開始引進及流行的淘寶直播村播計劃(去年4月推出),概念進一步打破了第一波的集體及核心制,強調的是更個體的運作以及利用直播的新技術,聲稱村播就是今天的「新農具」。看到不少成功的村播或海播數據,有時公布的賣貨數字去到一次直播售量以百萬元人民幣計,或農村戶終可達到月入過萬,雖不知個別案例的普遍性有多少,但肯定的是,那確是今日中國鄉村中的熱門話題。

有一天,一位在淘寶工作的朋友發了條朋友圈,圖片是習近平也站在直播設備旁,落力宣傳村播,而且除試圖發展新農村經濟外,也想做到鄉村扶貧。在一切緊跟政策的國情中,這看來是個給村民很大的訊號。

當村播成為今天的「新農具」,不少地方政府官員也加入落力宣傳。(新華社)

在政策激勵的背景下,是阿里巴巴的資源傾斜(以阿里的影響力及配合度,它已成為落實各種民生政策的最重要執行端,包括了疫情期間人民必需的出行健康碼,也是通過支付寶來申請),從去年4月開始,淘寶直播就將每天中午十二時半至下午二時半的時段,闢為村播時段,宣傳要「打造脫貧IP欄目帶,鼓勵村播開播」。

在渠道為王的今天,再好的內容,如果沒平台渠道所給到的流量及推動(如放在顯眼位置),也是枉然,阿里這一招也算是響應新的「上山下鄉做生意」號召。

也在同一時間,筆者開始留意各種村播,真的什麼鄉村產品銷賣都有,不限於過往常見的農產品,更是包括旅遊服務、鄉村文化特色,把農村產業包裝成有故事地去促銷,每個農家都有望成為了自己的個體戶、村代言人及直播室。說實在,村播實在比其他網紅或KOL直播帶貨好看多了。網紅賣化妝品賣零食賣車賣冷氣機,沒太大實戰吸引力。

更大問題是: 一般KOL直播的審美或缺,噪音過大。可是,當這些叫賣發生在村裏,倒變得有情合理,粗糙也就是現實。筆者看到穿農靴或漁獲衣的當地人在展示他們現實生活工作的一面,像看紀錄片之餘同時買貨。

現在哪怕去到再偏僻的小村,人們都不擔心沒有現金或零錢作交易,因為看來大至當地餐館,小至流動販商,都可通過掃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來和交易。(新華社)

而在這許多前線鏡頭中人可以發力之前,則是一個醞釀更長遠的移動生活基礎變革: 網上付款變得全面普及,客服方式令人有信心,加上全中國無孔不入的快递網。

現在哪怕去到再偏僻的小村,人們都不擔心沒有現金或零錢作交易,因為看來大至當地餐館,小至流動販商,都可通過掃支付寶或微信支付來和你交易。中國鄉村中的電子交易之通行,令人印象深刻,多次就在路邊地攤買幾個水果,隨便都是掃碼付錢。另有一次搭乘村中小巴,小巴還需投幣。已習慣不帶現金的人,只能透過現場支付寶給鄰座,去換取對方替自己投幣。

繼續閱讀:城鄉差距漸收窄 年輕人回鄉助力新經濟

相關文章︰

疫情催化營銷革命 網紅直播帶貨風靡

【新冠肺炎】疫情催化下 全民置身「雲端生活」

【歸隱田園.一】新時代生活態度 內地文化人逃離大城市

【歸隱田園.二】擁抱大自然彌補文化缺失 我們想要什麼生活 ?

上文刊登於第216期《香港01》周報(2020年6月1日)《村播成為新農具 中國鄉村經濟出現新轉型》,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或按此試閱周報電子刊,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