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叔.影評】本地獨立製作 描繪老年同志困境
金像獎結果公布在即,影迷即使在家自我隔離,也會在面書上試估賽果。《叔.叔》是其中一齣有望爭奪大獎的候選作品。若不是因為疫情,觀眾應可在戲院正場欣賞到這齣本地獨立製作。如今可能要稍作忍耐,等戲院重新開放,才能一睹真容。
撰文︰寇斯珮
導演楊曜愷旅居美國多年,近年回港拍戲。受《男男正傳:香港年長男同志口述史》這本性別研究著作啟發,決心拍一部香港老年同志的愛情故事。導演在映後談分享,為尋找合適的主角人選頗費周折。不少本地的資深演員對演出老年同志有所顧慮,最終他邀請到演技派的太保及袁富華分別飾演戲中兩位男主角柏與海。柏與清老夫老妻,子女皆已成家,柏感覺終於可以放下責任,追求一些自己想要的生活。海的妻子則離開多年,他獨立扶養兒子長大,同樣渴望得到愛情。柏與海相遇後,不僅要誠實地重新面對自己,也要面對雙方生活中遇到的衝突及困難。
楊曜愷過往作品也涉及LGBT元素,雖然同樣是同志故事,但相較取向問題,他的電影《我愛斷背衫》及《紐約斷背衫》更聚焦於移民身份認同,主力描寫移民後裔在美國社會如何找到個人位置。《叔.叔》的內核簡單許多,主要是弱勢群體在香港社會的日常生活。LGBT族群固然屬邊緣人物,老年同志更是邊緣中的邊緣,不僅因所處年齡層對他們的接納較低,年輕同志群體也未必關心他們的處境。楊曜愷借助此片為弱勢群體發聲,用心良苦。
影片前半營造的家庭生活點滴入微,儘管同枱食飯早已是港產片不可缺少的元素,《叔.叔》中的居家食飯戲做到了既寫實又高超,電影中數場柏與海各自家庭的飯聚,楊曜愷都利用演員細膩精準的演出,從最平實的角度拍出了貼地又不過火的生活:比如柏與妻子等待女兒回家吃飯,或是柏與妻子平淡爭執是否吃蟹;又或是海被兒子在飯桌上言語頂撞等場面,不算頂尖,卻也相當可觀。近年,港產片拍日常生活,大多數是刻意做戲,為了帶出功能性的衝突,將人物與場景勉強放在一起,僵硬又虛假。
《叔.叔》的一大優點是精準呈現出這些日常碎片,演員有戲可做,舉手投足有許多細節可以讓他們表現人物個性,呈現他們與家人之間的關係;劇本又保證了這些角色之間的互動不僅必要,而且自然。沒有多餘的台詞,也沒有多餘的表演。儘管楊曜愷搬回香港日子不長,但他搜集了相當翔實的資料。無論是普通人家的陳設,還是同志桑拿的佈置,鏡頭下的場景都湧動着生氣。未出櫃的柏與清初次在公園相見的一幕,台前幕後都拿捏得十分巧妙。
電影行進到後半段,出現了一些問題。前半由兩位主角出發,以小見大,戲劇性與議題旨在展示這個人群所面臨的困難處境,導演的鏡頭卻愈來愈見溫情,對二人的情感關係並非克制旁觀,不時有煽情的閒筆。電影選用台灣資深歌手青山的舊歌《微風細雨》作主題曲,更加重了煽情的程度,削弱了原本的力量。
與很多本地涉及公益或社會話題的電影一樣,《叔.叔》未能拋開老套死板。或可將這一類影片稱為社福類電影,這樣的題材絕對很有價值登上大銀幕,但多數編導動輒使用輔導/互助組/就醫等場面,老套地借助專業人士角色,生硬地搬字過紙,揭露現實問題。
在《叔.叔》中,社工幫助老年同志爭取權益等片段讓人聯想到近年的諸多同類作品,從創造性及影像欣賞等角度而言,效果均不如意。許多編導似乎並沒有意識到這些片段的呆板,這是創意層面的懶惰。若不寫社工輔導和小組交流,大概有一半社福電影會胎死腹中吧。關心弱勢群體,為他們爭取平等權益當然是好事,這直接反映社會的開放程度。同時,這樣的題材也的確考驗創作者,在角度及資料都相對有限的情況下,怎樣使用電影這種媒介表達關懷,比單純拍一部商業電影更難。
期待在電影中看到家庭大戰的觀眾或許會失望,這部戲裏的角色並沒有大打出手,而是選擇了一種反戲劇化的結尾,又將通俗倫理劇打回了現實日常。這或許會讓人無法盡興而歸。《叔.叔》之所以在去年的港產片中脫穎而出,除去演員們精湛的表演之外,恐怕也因為它立體地描繪了老年同志這個群體。在現實與煽情之間,觀眾可以看到編導在認真提出問題,導演真的了解自己鏡頭對準的群體到底需要什麼。
更多《香港01》周報影評:
上文刊登於第209期《香港01》周報(2020年4月14日)《《叔.叔》社福電影少不了的煽情》,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