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SA放榜.下】揭示內地澳門致勝之道 香港或可仿效

撰文:吳東偉
出版:更新:

三年一度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2018年結果去年底出爐,香港在閱讀及數學能力方面繼續不敵內地及新加坡,並跌出三甲,科學表現更只維持第九名而已,反觀昔日被香港大幅拋離的澳門,在上述三方面全都位列全球第三。回想香港自2002年參加PISA時,數學位列第一、科學排名第三、閱讀則為第六,特區政府曾雀躍表示教育改革方向正確、學生水平高於國際;時移勢易,香港排名不復當年,教改衍生的問題亦層出不窮。我們好奇香港排名下跌的原因何在、澳門反敗為勝的秘訣又是什麼?同時也值得思考的是,排名的升跌和高低到底反映了什麼問題?我們的教育究竟是值得自豪,還是應該響警號?

承接上文︰【PISA放榜.上】排名連年下跌 評分皆輸澳門 挽救或靠教改

科學能力差難推動新經濟

問題在哪裏,該如何改善?

特區政府的確為STEM提供了一定支援,例如為每所中學及小學撥發20萬元和10萬元的發展津貼,又容許它們額外申請「優質教育基金」旗下最多200萬元的「公帑資助學校專項撥款計劃」,不過,這些投資似乎都不太奏效。互聯網專業協會創辦人、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葛珮帆認為,這或多或少與特區政府在STEM教育方面欠缺策略性思維有關,當中有兩大不足。首先,自2015年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創科局),並不負責統籌「創科教育」,而是由教育局獨力承擔,惟兩部門沒有互相協調,也無法互補不足,根本未能「策略性」地培育未來的本土科研人才。

其次,葛珮帆強調「推行STEM教育,也要有好的教師才可,但現在我們根本沒有這方面的師資」。她憂慮即使提供撥款來支援中小學,也會因缺乏優良師資,影響到授課效益與學生發展進度。從整體來說,葛珮帆指摘政府「無知無覺」的態度,是導致多年來科學培訓工作不進反退的主因。她更不滿「為何我們看到的,政府似乎見不到」,而每次國際教育排名結果公布,港府也會站出來表示欣慰,「卻完全看不到警號已經嚮起。」

侯傑泰分析,香港學生科學能力下跌,與新高中學制、大學收生制度及通識科課程設計不無關係。現時入讀大學的最低文憑試成績為「3-3-2-2」,即考生必須在中文、英文、數學及通識四個核心科目考獲相應等級,才符合升讀大學門檻。然而,本港各大院校在收生程序上具有一定自主度,八大院校的計分方法各有不同。例如,香港大學以考生最佳六科成績計算,而嶺南大學卻只計算四個核心科目及一個選修科目的成績。因此,在不同計分方法下,能考入大學的機會也可能有天壤之別。

侯傑泰解釋,由於各大院校的計分方法存在差異,變相鼓勵考生傾向重視四個核心科目,不少學生更採取所謂「力保主科」的升學策略,造成不重視選修科情況。他曾檢視過歷屆高中科目選修調查的數據,發現在以往的高級程度會考中,有四成考生報讀物理、生物和化學,但在文憑試中只剩下兩成左右。

葛珮帆批評,政府在STEM教育方面欠缺策略性思維。(龔嘉盛攝)

侯傑泰又指,考生主攻的四個核心科目中,原本通識科最有條件訓練考生達致「文理兼備」,但當中的理科成份明顯不足,根本未能令學生靈活貫通各個學科。「如果叫LS(通識教育)老師教多一點SCIENCE(科學),他懂不懂教?」他特別擔心通識科的師資問題,認為不少老師並非理科出身,可能影響授課質素,導致學生未能更好掌握需要具備的學科知識。

事實上,兩年前智經研究中心曾經研究歷年通識試題,發現考核內容的確傾向文科知識,就算當中涉及科學題目,考評局也沒有要求考生必須根據科學知識應答。例如在2012年,有試題要求考生論述二手煙造成的公共衞生風險,照考評局的參考答案,當中三個建議論點分別是吸煙宣傳運動、徵收香煙稅以及設立無煙區,卻沒有提及考生可以從科學角度作出論述。至2016年,又有題目要求考生探討全球應付愛滋病的困境;但參考答案只建議考生回答「財政資源不足」、「教育程度低」、「藥物費用高昂」以及「管治不善」等等。

侯傑泰慨嘆,2000年推行教育改革時,應該沒有人預想香港的教育水平會出現今日的局面,可惜當局每次重提教育制度或課程改革時,都會引起不少恐慌。他呼籲特區政府重新檢視包括香港考生科學能力排名下跌在內等問題,並盡快展開新一輪教育改革;他也希望社會各界明白,觀乎鄰近地區,在最近四分之一世紀幾乎都推行過教育改革,香港也是時候跟上步伐,否則師生與家長們只會繼續「React(響應)個課程」,最終吃下苦頭的也只會是香港。

侯傑泰指出,通識科當中的理科成份明顯不足,根本未能令學生靈活貫通各個學科。(高仲明攝)

致勝之道是什麼?香港可學習嗎?

除了香港排名下降,另一個關注點是,澳門在閱讀、數學及科學三方面的表現都超越香港,位列全球第三,僅次於內地和新加坡。侯傑泰相信,絕大部份港人都未曾想像澳門會有一天超越香港,而是次PISA檢測結果絕對是值得香港好好反思的警號。

他指出,澳門分數能持續改善,絕對有賴於當地政府長年的功勞。負責澳門PISA研究工作多年的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張國祥,也把澳門的致勝關鍵歸功於澳門政府。原來,當局不止把PISA報告看作單純的排名遊戲,更重視後續對教育制度的檢視工作,再加以改善。

張國祥指出,澳門教育暨青年局(教青局)一直重視教育發展,會主動提供資源予相關機構研究PISA的內容,並成立專責的教育評核研究機構來處理相關工作,例如指導委員會及評核研究中心。他補充,世界教育格局千變萬化,政策制定者要懂得審時度勢,眼界亦要夠闊,去謀劃教育系統,並從各地例子汲取經驗,取長補短。

根據張國祥早前所撰寫的《從PISA視角看澳門基礎教育的發展》,澳門通過借鑑PISA其他領先國家的創新政策,採用了三項干預性措施來為學童提供有利條件,分別是全面性、針對性和融合性干預政策,從而改善教育體系,來為學童提供「全民教育」的學習條件,和實現「全民學習」的教育目標。

所謂全面性干預政策,即代表通過教育改革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表現。張國詳在文章解釋,澳門政府實施的全面性干預政策主要透過對學校的財政支援,從而改善學生的學習環境和條件,進而改變學校的結構特徵,例如鼓勵小班教學,建立科學實驗室,以及資助學校翻新校園設施等等。而針對性干預政策指通過提供專業課程或其他教學資源,來改善弱勢學生的學習表現,例如根據學習表現水平為特定學生提供專門的課程輔導,以及額外的教學資源等等,從而為學生進行各類補救或預防性教育行動。

政府近年向中小學提供不同津貼及資源,推動STEM教育。(龔嘉盛攝)

至於融合性干預政策,侯傑泰與張國祥也認為是澳門這次「爬頭」的關鍵原因。所謂融合性干預政策,即代表力求將邊緣化學生納入主流學校和教室,而非將他們分到特殊班級或學校,當中最大要素,便是「改善留班率」這項決定。

OECD在2012年公布的《教育公平和質量:支持弱勢學生和學校》研究報告發現,澳門15歲學生至少有一次留班記錄的比率達43.70%,當中初中學生的比率更達61%,相比世界各地平均留級率13%而言,高出兩倍有多。有見及此,澳門教青局推出一系列措施來降低留級率,其中限制了每級的留級人數,如果超過限制,校方必須解釋相關個案。有關當局早前公布了關於制訂「學生評核制度」的報告,建議取消小學一至四年級的留級制度,小五至小六及初中創設留級率,分別不高於4%及8%,同時允許小五及小六一科不及格的學生升班或畢業。

截至2015/2016學年,澳門小學教育階段的整體留級率降為2.19%,初中教育階段整體留級率則降為7.33%,較以往1999/2000學年小學、初中的7.3%和15.6%低。

自2015年新成立的創新及科技局,並不負責統籌「創科教育」,而是由教育局獨力承擔,根本未能「策略性」地培育未來的本土科研人才。(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侯傑泰補充,澳門留班率對比全世界而言,指標定得好高。但自從澳門參與PISA研究後,懂得開始調節政策,逐漸發現「留班係一個傳統多於教育需要」,最終澳門政府大力減低留班比率,要求師長加強對成績欠佳學生的輔導,例如提供額外補充課程,以及安排靠前的位置給他們上課,不再將留班當作懲罰工具。這一舉動換來驚人變化,便是學生的成績大幅提升,證實傳統的思維「留班當然對表現差的同學好」並不一定奏效。

另一個亮點是,北京、上海、江蘇及浙江等省市參與PISA研究後,排名高居不下,經常問鼎各項排名之冠。侯傑泰認為,背後因由很多,與當地有良好師資、良好歸屬感、教學方法佳有關,也不能忽略當地學生的平均學習時間過長,平均每周的校內學習時間達到31.8小時,在參與國家中排第四位,比起其他國家高出很多。

侯傑泰希望大眾明白,PISA研究「從來都不是檢測那個國家跑得最快,反而最重要的,是知道什麼原因讓它跑得快,又是什麼原因讓它跑得慢,並能從其他(外國)例子中得知促進發展的因素」。所謂學如逆水行舟,世界各地也一直為教育作出與時並進的改善,香港作為國際都會,更不能孤高自賞。

上文節錄自第200期《香港01》周報(2020年2月10日)《PISA排名連年下跌 跑輸澳門港生「科學表現」能否敗部復活》。

相關文章:

PISA「放榜」中不能被忽略的學生情況

【STEM教育】學生創科能力倒退 香港教育走錯了路嗎?

【STEM教育】中小學同遇困難 豈是大灑金錢就能辦好創科教育?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