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政治.下】政治走入校園 師長該如何應對

撰文:陳智擁
出版:更新:

政治進入校園無可避免,師長該讓學生能夠在社會騷動中仍能保持心理健康。培養學生成為一位具政治素養的公民,才是教育的本義。

承接上文:【校園政治.上】政治走入校園 能否完全禁絕?

10月21日,距離7月21日元朗發生白衣人無差別襲擊事件剛好三個月,市民在元朗西鐵站靜坐集會,晚上以警民衝突收場。在催淚煙霧下,一名11歲男孩向鏡頭哭訴:「以前老師教我們警察是維護法紀,現在他們在做什麼?」

認知衝突,現實不似預期?

影片在社交媒體廣泛流傳,男孩的憤慨源於警察的表現與其過往認知出現落差。黃宇昆表示,當認知與現實有別,或會產生不安、焦慮、疑惑、憤怒的情緒,不論是學生還是成年人,也無一倖免。

修例風波令社會氣氛緊張,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訪問168間中小學,調查指出接近半數校長表示,校園氣氛受到影響:42%受訪校長反映有個別學生的情緒出現問題,亦有學生要求教師作政治表態(8%),以及有學生受到杯葛或排擠(6%)。學生面對一連串的政治事件,加上每天接收海量資訊,無可避免影響情緒。

不論成人或學生,每天都全天候式接收資訊,無可避免影響情緒。(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黃宇昆曾親身接觸一些中學生,了解到年輕人對香港未來有許多負面想像而感到不安。當青年發現自己無法改變現況時,會產生無力感,並積極參與參與任何有機會令事情出現轉機的行動,如築人鏈、叫喊口號、宣傳政治主張等,冀以行動改變現況,為壓抑的情緒尋找出口。他強調,在社會動盪之時,年輕人需要更強的抗逆力。

社會充斥政治矛盾與對立,很多學生都有自己一套政見與看法,亦會對持相反意見的人充滿抗拒及戒心。青年因政見與家人不和,甚至割裂的情況並不罕見。黃宇昆認為,年輕人失去家人支持,往往會感到無助及絕望。學校作為家庭以外的第二道防線,應加強情緒支援及輔導工作。

黃宇昆建議,師長應以開放態度聆聽學生的想法,切勿先入為主地認為與年輕人討論政治等同令他們變得更激進。他又提醒,即使教師並不認同學生想法,亦不應作出批評,應尊重不同意見,開展理性討論,讓學生更放心抒發感受。

此外,教師可從價值觀入手,讓學生理解自身價值觀緣何與社會環境及政治問題出現碰撞,探究負面情緒來源。師長宜為學生提供不同立場資訊,讓學生更全面了解各方政治取態及事件背後脈絡。學生應理解即使同一件事情,不同持份者或會抱持不同觀點。黃宇昆建議,校方若擔心學生在不知情下作出違法行為,可邀請專業人士到學校講解,確保學生取得正確資訊及法律知識。

教育心理學家黃宇昆認為,與年輕人溝通切勿先入為主,應持開放態度聆聽學生的想法。(資料圖片/黃舒慧攝)

政治面前,回歸專業判斷

教育局在今年開學前夕,向學校發出《2019/20學年新推行的教育措施》指引,當中提及如何向學生解釋社會當前狀況,「遇到難以解答的問題時,教師可以表示『不知道』或『自己也不理解』」,指引在坊間引起極大迴響。

葉建源表示,不少教師首次遇到大規模社會事件,沒有相關的處理經驗,將大量資訊過濾分析亦超出教師的工作量。但老師避而不談,學生或從其他渠道獲得錯誤資訊。

老師責在「傳道、授業、解惑」,葉建源認為,教師作為促進者,可提供更多資料、角度及知識,刺激學生思考。社會資訊氾濫,老師有責任幫助學生整理及分析。若學生對政治議題感困惑,師長應堅守道德底線,以持平角度協助學生獨立分析。

葉建源強調,教師應該保持政治中立,其職責並非將政治訴求帶入校園,或是向學生灌輸個人政治理念。即使老師的政治立場與學生一致,也需提供不同立場資訊,理性地解釋社會事件,讓學生宏觀地了解政局。教師不應將政治團體標籤化,如指政黨「只識派蛇齋餅糭」,或「只會在議會大吵大罵」等。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認為,不少教師首次遇到大規模社會事件,沒有相關的處理經驗,但避而不談,可能導致學生接收錯誤資訊。(資料圖片/歐嘉樂攝)

劃地為牢,學生缺乏思考

鄧振強表示,若有學生對議題表示關注,願意與師長討論,學校可安排老師或社工與同學對話,從而讓師生交流。但這場修例風波仍不斷發酵,每宗事件信息量龐大且具爭議,觀點立場眾說紛紜,校方難以掌握所有資訊,並逐一向學生解說,時機未至,故難以作更深入的探討與分析。

鄧振強憶述,9月時學生發起罷課,他藉此機會與學生討論8.31港鐵太子站衝突事件,同學們表示相信有人在太子站內死亡,鄧振強則認為客觀證據不足。他與學生分享不同持份者如警方、消防處及傳媒的說法,再作理性分析。經過接近一小時的討論後,學生態度由「深信」變成「存疑」。8.31港鐵太子站衝突事件反映,部份人會按自身立場選擇性接受資訊。鄧振強認為,面對未有定論的事件,應盡量對學生作出穩妥的論述。

中學校長會主席鄧振強指出,當社會環境動盪,校園少不免受到牽連,他亦理解學生因為社會躁動不安而影響情緒。(資料圖片/高仲明攝)

培育學生釐清政治概念,洞悉制度優缺,身體力行改變社會,成為具政治素養的公民,正是教育的本義。校園不可能禁絕政治,強制打壓靜坐、罷課,只會換來師生關係惡化、校園氣氛緊張及同學間因立場不同而生磨擦等矛盾。因此,思考如何應對政治進入校園,為學生提供表達意見的空間,讓學生保持心理健康等工作尤為重要。

在社會動盪紛擾之時,學校對政治視而不見,避而不談,無疑自欺欺人;如將政治視為洪水猛獸,肆意打壓,亦只會火上添油。青年是社會的持份者,學校有如年輕人成長的堡壘,校方正視政治議題,師長教導學生理性分析、獨立思考、尊重他人,別讓學生與政治愈走愈遠,才是教育工作者的本分。

上文節錄自第191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2月2日)《當政治走入校園 師長如何應對》。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