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二】政府資助不足  腸癌病人難獲有效標靶治療

撰文:陳康麒
出版:更新:

在政府資助下,參與大腸癌篩查計劃的專科醫生在提供大腸鏡檢查服務時,可向病人額外收取1,000元以下費用,該費用可能因應大腸鏡檢查過程中有否切除瘜肉而有所不同。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委員潘冬松指出,由於政府資助費用有限,當參與者的情況需要使用額外儀器時,部份醫生或會因資助費用不足而省卻一些醫療步驟。他建議政府提高大腸鏡服務的資助額,讓市民能夠得到完善的醫療服務。

承接上文︰【癌症.一】大腸癌篩查參與率低 如何提升防治效果?

潘冬松舉例指,當病人腸內瘜肉較大時,醫生在切割手術後需要使用止血鉗等特別儀器,然而費用昂貴,以一次性的止血鉗為例,一個大概1,000元。「由於資助有限,許多醫生遇到參與者腸內有瘜肉時都不會即時切除,而會將病人轉介到醫管局做瘜肉切除手術。但這並不代表該名醫生沒有這方面的技術,他們只不過因為怕使用儀器會超出政府資助額,所以不做。」當專科醫生因資助不足而將病人轉介到公立醫院時,病人一般會於2至3星期內見到醫生;若然病人照大腸鏡後被診斷患有腸癌,醫生則會為病人安排電腦掃描,以確認癌症分期,排期時間同樣為2至3星期;而當病人需要做手術,則需排期4至6星期。潘冬松認為,公立醫院能夠在資源限制下提供這個程度的服務已算不錯。然而,整全的篩查計劃應確保市民在首次照大腸鏡時,已可完成瘜肉切除程序,以免病人再次接受照大腸鏡而造成不適或病情延誤,甚至令病人覺得程序繁複而放棄作進一步的瘜肉檢查,使篩查失去應有的防癌意義。而且,當參與篩查計劃的醫生將病人轉介回醫管局,亦會變相增加了公立醫院醫生的壓力,「所以政府應該檢討對提供大腸鏡檢查的醫生的資助,讓他們在沒有費用限制的情況下做好所有醫療步驟。」

潘冬松指出,政府資助費用有限,當參與者的情況需要使用額外儀器時,部份醫生或會因資助費用不足而省卻一些醫療步驟。(高仲明攝)

藥物名冊缺標靶藥 夾心階層難獲資助

大腸癌篩查計劃的最理想成效是在病人尚未演變成癌症時,把瘜肉切除,或是讓患有早期癌症的病人及早治療,以提升存活率。若然病人罹患第四期腸癌,即使在公院接受診治,亦未必能獲得最有效的標靶治療。

潘冬松指出,治療大部份常見癌症,包括大腸癌及肺癌的標靶藥都不在醫管局藥物名冊內,病人需要全額自費購買藥物。他認為,隨着醫學發達,許多藥物已能有效治療癌症,無奈不少病人面對經濟困難,難以負擔標靶療法,「現時政府資源追不上藥物發展。我們希望最常用、首一二線的藥物都列入名冊上。」他解釋,治療末期腸癌時,注射一針標靶藥大概需要2至3萬元。病人需要約3至4星期接受一針,療程為期半年或以上,費用已達16至20萬元,對一般市民是沉重負擔。現時市民可透過申請醫管局的撒瑪利亞基金及關愛基金醫療援助項目,獲資助使用已納入安全網的自費藥物。申請過程中,病人必須通過醫務社工以「家庭」為單位計算的經濟審查。由於基金的申請門檻過高,中產人士未能受惠。

潘冬松形容,基層病人治療癌症時較易獲得資助,反而中產階級有相當入息和資產,獲得資助機會較少,「中產人士可能一家人居於3、400萬元的私樓。但你想像,你有病已經很慘,甚至不能工作,難道要賣樓醫病?」

大腸癌篩查計劃的最理想成效是在病人尚未演變成癌症時,把瘜肉切除,以提升存活率。(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他表示,這是讓醫生覺得很難過的情況,「間中有病人會問:『我現在得了這個病,沒有太多錢,但我有層樓,我應否賣了層樓來醫病?』你不知怎回答他,當然你想他繼續醫病,但你又知道未必醫得好。如果你叫他賣了層樓但最後又醫不好病,他的家人失去經濟支柱之外,可能連住的地方也一併失去,豈不是好慘?」潘冬松指出,每當醫生遇到這些情況都會感到很心痛,「但我們始終幫不了太多,因為這些(標靶)藥真的太貴」。

不少中產階級在對抗癌症時苦無支援,香港肝癌及腸胃癌基金會就曾津貼中產病人的肝癌標靶藥費用。作為基金會委員,潘冬松形容,標靶療法費用之巨,除了政府外,坊間並無基金有能力恆常資助病人。他強調,若要真正為癌症病人提供適切治療,局方最基本要處理的是持續檢視及擴大藥物名冊範圍,「這些事情始終要政府做。」

現時,醫管局由轄下的「藥事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藥物名冊涵蓋範圍,名冊每三個月更新一次。然而,不少病人組織批評,醫管局審批癌症新藥納入藥物名冊的時間漫長,以致病人難以獲得資助使用昂貴或新的藥物。相比其他發達地區,香港藥物安全網的更新審批過程緩慢。以澳洲為例,當地衞生署自2011年起,容許在處理新藥准予推出市場的申請時,同步處理有關新藥納入當地「藥物福利計劃」(Pharmaceutical Benefits Scheme)的申請,讓病人能夠盡早獲得癌症新藥。現時澳洲政府的「藥物福利計劃」已涵蓋130種治療癌症的藥物,而香港藥物安全網合共只涵蓋50種癌症藥物,反映本港的藥物評審機制有待改善。

醫管局由轄下的「藥事管理委員會」負責監督藥物名冊涵蓋範圍,名冊每三個月更新一次。(資料圖片/方家遠攝)

港癌症策略保守 宜擴增篩查範圍

擴大藥物名冊的涵蓋範圍,為癌症病人提供更適切治療固然重要,然而沈祖堯指出,治療癌症「最重要是能夠及早發現(患癌),而非待病情擴散了才用標靶或免疫療法」。針對政府推出的《香港癌症策略》,沈祖堯認為港府在篩查計劃上的取態略為保守。現時香港五種最常見的癌症依次為大腸癌、肺癌、乳癌、前列腺癌及肝癌,但《策略》展望未來只維持大腸癌及子宮頸癌的篩查計劃,無意將篩查範圍擴展至其他癌症。以乳癌為例,《策略》提到,由於缺乏科學支持的公共衞生理據,政府現時並沒有計劃推行全民乳房X光造影篩查。至於一般風險的無症狀女性,政府將聯同醫學界掌握更多研究結果和數據,探討為該組別婦女推行全民乳癌篩查是否適合。現時全球逾34個國家及地區已實行乳癌篩查計劃,沈祖堯表示,儘管許多西歐國家已有相關先例,但港府仍對乳癌等常見癌症的全民篩查抱有保留,原因是覺得本地參考數據不足,以及擔心資源分配問題。

沈祖堯指出,治療癌症「最重要是能夠及早發現(患癌),而非待病情擴散了才用標靶或免疫療法」。(高仲明攝)

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自2008年起,為合資格市民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截至2017年,中心已為超過15,000名市民進行大腸癌篩查,並將篩查數據分享給政府相關部門,鼓勵政府推行全民「大腸癌篩查計劃」。教育中心於上年度易名為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齊心防癌計劃,作為項目主任,沈祖堯坦言中大多年來收集了不少相關數據,才能說服港府推行大腸癌篩查計劃。然而腸癌只是起步點,他表示,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新增個案近年急速上升,而這些癌症均是經科學證明可以及早發現及預防,是政府應該積極考慮加入篩查計劃的癌症。

除了擴大癌症篩查範圍外,政府還可以如何幫助市民及早發現及診斷疾病?中大齊心防癌計劃提供的一站式免費多樣癌症篩查服務,政府或許可參考。中大自上年度開始,為50歲以上、無癌症病徵的市民進行大腸癌、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篩查,希望可以藉此讓市民及早發現這三種「肥胖相關癌症」,從而令患病者能及早接受治療。過去十年,不同國家都相繼有新興的醫療中心採用「一站式」篩查概念,沈祖堯認為,「一站式」多樣篩查可以提高市民進行不同癌症篩查的依從性,「希望能夠收集較多數據,證明一旦市民願意做(大腸癌)篩查,其實我們可以幫他們做得更多(其他篩查服務)。例如當市民做大腸癌篩查時,可以跟他說:『既然你都來到,不如順道進行乳癌或前列腺癌篩查,因為這些癌症在你的年紀較為常見,而且都是本港愈來愈普遍的疾病』。」沈祖堯形容,當市民衝破第一個關口,願在無病痛的情況下檢查,或會願意接受更多的篩查服務。

中大自上年度開始,為50歲以上、無癌症病徵的市民進行大腸癌、女性乳癌及男性前列腺癌篩查。(資料圖片/葉璋時攝)

中大推行的防癌計劃至今累積約2,500名參與者。沈祖堯表示,在賽馬會資助下,計劃期望於五年內累積一萬名參與者,為政府未來的防癌措施提供更多實證。他又指,計劃剛開展時已收到幾萬通電話查詢,證明不少市民有意欲了解「一站式」癌症篩查。

總括而言,政府要處理好癌症防控工作,首步是增撥資源,積極鼓勵基層醫生參與篩查計劃,讓市民以更便捷的途徑了解篩查計劃內容。除此之外,政府亦可參考中大推行的「一站式」癌症篩查服務,以開放態度增加篩查計劃的範圍,讓市民能夠同時檢查多種常見癌症,達致「預防勝於治療」。若市民不幸罹患晚期癌症,政府提供的藥物支援至關重要,改善本港藥物名冊的評審機制將會是醫管局的重要工作之一。

相關文章︰

癌症新症3.3萬宗創9年新高 前列腺癌升近兩成響警號

【身體檢查】癌症篩檢懶人包 7個方法助減患癌機會

政府首個癌症防控計劃 提供全新癌症資訊平台 未考慮推乳癌篩查

上文節錄於於第187期《香港01》周報(2019年11月4日)《首份《癌症策略》見林不見樹 癌症防治實策不彰》,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