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未來】藉商業化建太空霸權 美國重蹈列根年代覆轍?
美國副總統彭斯(Mike Pence)去年在國家太空委員會的會議上說,太空商業化是美國太空總署(NASA)的重要政策:「聯邦政府沒有任何理由阻礙這些公司在太空建立及重建美國的領導地位。」其實,想把低地軌道和國際太空站私有化的想法並非始於特朗普政府,而是推動建立國際太空站的美國前總統列根(Ronald Reagan)。
承接上文:太空站勁燒錢 NASA擬商業化開財路
自太空站成立之初,列根就想過要在日後把其私有化,更指令修訂過時的法例,讓NASA更易向商業化轉型。列根主張自由市場,認為私人企業對美國繁榮十分重要,並把這想法落實到太空計劃上,其太空政策就特別着重擴大私人參與領域。
就在列根上台那年(1981年),美國政府把遙測(remote sensing)衛星、特別是陸地衛星計劃(Landsat)交予私人企業營運。翌年,NASA委託了一系列研究,探討有哪些商業活動能受惠於國際太空站。時任署長James Beggs亦成立小組,研究「私人工業及商業在太空發展潛力」。
國際太空站部件解構:
《紐約時報》在1983年報道,低地軌道被視為潛力龐大的場所,可用作開發新藥物、生產電子產品、設立通訊服務,以及收集遙測數據等非傳統工作,或可構成數十億美元的全新市場。惟列根的低地軌道商業化夢想,隨着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Challenger)穿梭機爆炸導致七名機組人員死亡而粉碎。
雖然列根當年對太空商業未來甚為樂觀,但市場根本未準備好以支持他的計劃。喬治華盛頓大學政治學榮休教授John Logsdon批評,列根推動太空商業是「基於意識形態和希望,而非現實」。
誠然,自列根政府後,太空行業起了不少變化。以往,運載物資來往國際太空站的任務全由NASA負責,但現在已變成由SpaceX等公司提供固定服務;商業遙測(以人造衛星觀察分析地面目標)很可能於未來十年變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新行業;SpaceX、OneWeb等公司正在衛星通訊業大展拳腳,逐步發射大量互聯網衛星至軌道。儘管如此,國際太空站仍鮮有被提及。
雖然現時國際太空站一直提供私人運載服務,但程度完全不及列根所預視般。去年7月底,NASA總檢察長辦公室發表的審核報告指,私人公司對國際太空站「在過去近二十年運作……商業興趣匱乏」,不禁讓人質疑到底太空站可否轉由私人公司持續營運。彭斯把太空站商業化包裝成愛國任務,確保美國在人類太空邊疆維持領導地位,又是否重走舊路,傾向意識形態多於現實?「似曾相識,我們又回到原地。」 Logsdon說。
何況,顧名思義,國際太空站並非美國NASA獨自擁有,而是另有歐洲、俄羅斯、加拿大、日本和巴西的相關機構跟美國一起合作,在國際協議下運營。美國不可能一下子就把國際太空站私有化或為所欲為。美國航空航天工業協會(Aerospace Industries Association)太空系統副主席Frank Siazer指出:「基於美國已簽訂國際協議,很難把國際太空站變成純商業化的基地。它在本質上一直是國際項目,需要美國政府參與,並與多國協調。」
在美國政府希望退出營運國際太空站下,NASA去年8月委託13間企業進行研究,包括波音、太空科技公司Axiom Space和Bigelow Aerospace、美國國防部長期承包商洛歇馬丁(Lockheed Martin)及另一軍火商Northrop Grumman、大型諮詢公司德勤(Deloitte)和麥肯錫(McKinsey & Co.),以及幾間不同業務的太空公司。NASA要求每支團隊都提交方案,探討未來設立商業太空站的可能性。
商業化國際太空站雖然充滿未知之數,但NASA財務總監Jeff DeWit仍對此樂觀,「我們正嘗試拆除這些已存在了一段時間的障礙,看看私人公司可有什麼商業計劃。」「很難預測會有什麼回報。我們聽到的是商界很興奮。但很難準確預計,要直至6至12個月後才知道有什麼回應和哪間公司有望合作。」 NASA人類探索助理署長William H. Gerstenmaier則呼籲耐心等待:「私人企業可帶來什麼形式的創意或天馬行空的想法,我們不知道……經濟市場發展需要時間,轉型需要時間,這只是開端。」
相關文章:非土豪式炫耀 富豪爭相遊太空太空酒店整裝待發 可行還是願景?太空站勁燒錢 NASA擬商業化開財路
上文節錄自第168期《香港01》周報(2019年6月24日)《NASA大計:太空站商業化》。
其他【科技.未來】文章:貝佐斯的藍月美夢 上太空拯救地球實現殖民太空夢 貝佐斯的第一步是什麼?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