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航機師罷工】解構罷工背後角力不斷 台灣勞資關係掀新章

撰文:香港01評論
出版:更新:

今年農曆春節,迎接中華航空公司的不是歡欣鼓舞的年節氣氛,而是一場波濤洶湧的罷工勞資角力。這場角力歷時長達七天,在台灣勞工史上寫下了許多新紀錄。而細察其間勞資政三方的論述與策略,可以窺見新時代的台灣勞資關係正在逐步形成。撰文:林柏儀

此回華航機師提出的五大訴求分別為:一、改善疲勞航班,增加人力;二、副機師升訓制度透明化,並保障本土機師招募與培訓;三、禁止對工會會員秋後算帳;四、撤換破壞勞資關係的主管;五、比照長榮航空,保證第13個月全薪,並納入團體協約。總體而言,罷工以「補足人力,改善飛安」為主軸,要求資方與工會簽署協約,以改善工作環境。

桃園機師工會會員大年初五(2月9日)在交通部門外示威。(中央社)

新一代工會行動者

台灣傳統勞工運動多由男性領導,經常以男子氣概形象或「兄弟義氣」來組織動員,但面對政府或資方時,卻以「私下喬事」方式來解決爭議。此次罷工與傳統不同,機師工會兩位核心領導者都是女性,她們不但以清晰說理推進罷工訴求,並且展現了堅強的持久作戰能力,讓人耳目一新。

勞方代表之一的李信燕本身是長榮航空的機師,在談判桌上面對華航資方時,其身段柔中帶剛,堅持訴求但又保持彈性,恰當地扮演了機師職業工會理事長的角色,示範了「跨企業」的工會可以在個別企業的勞資談判上扮演有力角色。

另一位勞方談判代表陳蓓蓓則是華航自身的資深員工,從空姐轉任機師,有近三十年資歷。儘管她半開玩笑地表示,「我臉皮厚,就被大家推上前線了!」但其一周以來的表現可圈可點。在針對疲勞航班應當增加派遣機師的談判中,面對各航線大量複雜的不同狀況,她逐一回應資方論點,以現實經驗指出各航線的種種特殊狀況,讓談判過程能有實際進展。團體協約簽署後,她繼續對內喊話「回歸機師專業」,捍衛工會形象與認同。

這次罷工機師工會兩位核心領導者都是女性。(聯合報)

在兩人背後還有大量的青年機師幹部及組織工作者。外界較少注意到的是,工會聘僱了數位有勞工運動經驗的專業組織工作者,才讓罷工行動能迅速展開。他們一方面要協助對內協調、擬定作戰策略,另一方面則對外發言倡議、引進各界資源,並且打理作戰期間大大小小的工會庶務。

工會還委任聘僱了多位律師為顧問與談判代表,協助釐清各個訴求的法律規定,草擬協議內容,並且與資方律師及法務人員針鋒相對。這告別了過往通常只有資方握有法律資源優勢,甚或透過律師恫嚇勞方的不平等狀況。

資方戰術「現代化」

在新一代工會幹部與會員的投入下,機師工會走出了難得的一步。但迎在他們面前的卻不是簡單的對手。華航資方此次可謂「有備而來」,採取了各種戰術還擊勞方的集體行動。

勞方談判代表陳蓓蓓則是華航自身的資深員工,從空姐轉任機師,有近三十年資歷。(視覺中國)

罷工首日是大年初四(2月8日),資方不但未有回應工會提出的「補足人力」、「改善飛安」等訴求,反而大聲譴責工會「犧牲旅客權益」,責備機師選在春節罷工是「不負責任」,試圖把受影響乘客的不滿引向罷工機師而非華航,並且還主動對外揭露機師「高薪」,不該再以罷工爭取權益,以模糊焦點。

在對罷工仍相當陌生的台灣社會,此一論調相當奏效。媒體第一時間並不甚在意工會的訴求,反而聚焦在「為何要選在春節罷工」,「無辜乘客的權益因此受損」,暗示「自私貪婪的高薪機師,為了自身利益而影響了大眾」。到了2月10日,資方甚至放出有「地勤人員對罷工看不下去」、「到交通部集會要求停止罷工」的消息,營造「員工內訌」及「地勤反機師」的印象。儘管網民揭發此場反制罷工的集會是由華航管理層所領導與假扮,「真正的地勤」紛紛表達不滿,但這畢竟只在網絡流傳,不易得知全貌的社會大眾難免仍以為「勞方內部對罷工的確有不同聲音」,而質疑機師罷工的正當性。

爾後,在勞資協商膠着的階段,資方更進一步採取軟硬兼施的策略。一方面,總經理出面表達「如果都同意工會訴求,華航一年至少虧損五億,到時候一定面臨公司倒閉,勞資雙方一起遭殃」;另一方面,華航又對媒體宣稱「若罷工持續,將會透過裁撤長程不賺錢的航班來因應」,恫嚇勞方與消費者。

華航宣稱「將會透過裁撤長程不賺錢的航班來因應」,以恫嚇勞方與消費者。(視覺中國)

在談判桌上,資方刻意放慢談判進度,「以拖代變」來逼迫工會。對於工會提出的每個訴求,資方退讓都極其有限,但面對媒體時卻一再試圖呈現「讓步」面貌。例如面對工會要求七小時以上飛行時間的航班配有三名機師,資方拒絕的同時,挑出個別航線承諾改善,並高調向媒體傳達「資方不斷讓步」,暗示是工會毫不退讓。

同一時間,對華航管理層有高度影響力,並且是華航最大股東的政府部門,則神隱於後,一再對外表達「華航已是一間自主的民間公司,政府不會介入勞資爭議」,讓勞方不易借政治施壓以使力。

綜合而言,華航資方此次不同於過往面對罷工「易被激怒」、「容易犯錯」的高傲態度,反而一再展現了堪稱「現代化」的專業戰術,顯示出台灣的勞資關係的確進入了新的階段。新生的勞工運動對上了專業的資方團隊,如何更成功地爭取到應有的權益,是日益增高的挑戰。

華航資方面對罷工展現了堪稱「現代化」的專業戰術。(視覺中國)

包含社會大眾的階級角力

華航機師罷工也顯示了,罷工的參與者絕非只有勞方與資方。實際上,社會大眾的觀感在其中位居關鍵角色,成為勞資角力的主戰場。

對勞方而言,一場成功的罷工需要同時顧及社會的支持,才能夠順勢對資方產生正當性甚或營收上的壓力,從而贏取訴求。資方也是如此,愈能夠讓社會大眾反對罷工,愈能夠營造壓力,逼迫工會退讓。何況華航的「官股」性質,更讓其決策上要考慮到政府形象,優先看重輿論戰。無怪乎罷工開始以來,資方首先不是回應工會,而是透過與主流媒體的廣告採購關係施壓,屢屢放出對工會不利的消息。

儘管如此,觀察網絡輿論,大眾對罷工支持與反對參半。固然有不少人仍認為「機師自私貪婪」、「不滿工作環境,離職就好」,但同時有愈來愈多的聲音表示「罷工是勞資平等協商的必要手段」、「媒體此回帶風向反罷工太過頭」。以青年為主群體的「爆料公社」在Facebook頁面上舉辦投票,吸引了逾20萬網民參與,高達74%人表態支持罷工,僅有26%人反對。

大眾對罷工支持與反對參半。(中央社)

究其原因,和台灣社會過去二十年來薪資停滯成長,但工作時間居高不下,愈來愈多受僱階級對工作環境不滿有關。特別是年輕族群,紛紛對「低工資、高工時」的狀況表達不滿。這在2016年、2017年兩次《勞動基準法》修改過程中,青年群體紛紛上街抗議,可見一斑。

換句話說,台灣社會的各行各業受僱者漸漸感受到,華航機師罷工的行動不只是一場華航自身的勞資爭議,而是整體受僱者的縮影。雖然機師的高薪引人稱羨,讓部分人反對其罷工爭權,但更多人能理解問題出在結構性的勞資不平等,絕不能夠再以過去的「勞資和諧」模式因應。「我是勞工,我當然挺勞方」,「最可悲的是勞工卻有資方腦」的呼聲,在社交媒體上此起彼落。雖然比例上可能仍不算多,但卻有相當關鍵超越職業的「階級認同」意義。

華航機師罷工的行動不只是一場華航自身的勞資爭議,而是整體受僱者的縮影。(視覺中國)

同時,台灣各行各業工會在此次罷工中自主發起了聲援行動。各大工會第一時間發聲明支持機師,在談判膠着階段,更有60個工會串連至松山機場前集會,高分貝喊出「拒絕過勞、保障飛安」的呼聲,並且連結上近年來台灣勞工面臨嚴重的「低工資、高工時」問題,強調包括保安員、醫護人員、職業司機等都有過勞風險,有透過罷工爭取改善的必要。另一方面,大專校院學者也發起了「連署聲援機師罷工行動聲明」。這一切迫使政府關注輿論風向,若不妥善處理機師罷工,恐怕將引來新一波的反對風潮。

剛落幕的華航機師罷工,只是勞資衝突正式化的一個縮影。做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一份子,不論身為勞方或資方,都難以迴避這樣結構性的階級衝突,而各自採取不同的方式與策略來回應。這也將是政府治理的核心領域。這場勞資階級角力戰,誰能贏得更多社會大眾的認同,誰就更能引領社會發展走向。

林柏儀台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組織部主任

上文刊載於第150期《香港01》周報(2019年2月18日)《透視華航機師罷工的勞資角力》,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於各大書報攤、OK便利店及Vango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