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貿易戰】孟晚舟難改貿易戰局 北京絕不放棄中國製造2025?
逮捕、庭審、保釋,「華為公主」孟晚舟一周以來的行蹤牽動着不少人,而作為旁枝的護照風波亦成為本港熱話。不過,與早前發生的中興事件類似,孟晚舟事件不會成為中美關係改變的轉捩點,只會是本輪中美衝突的一個插曲。與此同時,外媒也傳出中國有意在中美貿易談判的硬骨頭——「中國製造2025」上讓步的消息。
加拿大當地時間12月11日,卑詩省法院經過多日聆訊,決定批准孟晚舟以1,000萬加元(約5,844萬港元)保釋,其間不得離境,須接受保安公司24小時監控。孟晚舟需要在明年2月6日重回法院,以確認引渡聆訊的具體日期。這也意味着,孟晚舟案至此進入曠日持久的司法相持期。
孟晚舟案難阻中美談判
孟晚舟獲准保釋之後,涉事的美加兩國領導人似乎立刻燃起了火頭。美國總統特朗普上周二(12月11日)表示:「如果我認為這有助於有史以來最大的貿易協議,並對國家安全利益有好處的話,在必要情況下,我肯定會介入孟晚舟案。」這番說話形同承認孟晚舟案存在政治操作。次日,加拿大總理杜魯多隨即回應說:「不管其他國家要如何做,加拿大都將按自己的法律行事。加國現在是法治國家,將來也永遠是法治國家。」但是,無論杜魯多的聲明如何強硬,也改變不了事件由美國主導的事實。按照美加間司法互助協議的規定:自孟晚舟被捕那天起,美國有60天時間決定是否引渡。如果美方逾時未提出請求或放棄引渡,加方須即時釋放孟晚舟,並准其離境。
照常理來說,當兩位加拿大公民被中國羈押,盟友面臨極大外交壓力時,華府自然應該盡快提出引渡要求,避免夜長夢多。然而,美國內部對是否「升級」孟晚舟事件似乎仍存疑慮。特朗普在上周二除了稱可能介入孟晚舟事件,還在Twitter上表示中美談判取得建設性進展,顯然不想將局面「搞僵」,情況如同早前他選擇放生中興,以推動兩國談判。特朗普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會面後,隨即在國內高調宣揚將與中國達成協定,對他來說,此時的「首要任務」自然是爭取政績,以坐實其「談判高手」的美名。
對中國來說,保護孟晚舟作為中國公民的權利自然重要,但不可能因此跟華府撕破臉,放下更重要的中美協商。國務院副總理劉鶴於上周二致電美國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和貿易代表萊特希澤(Robert Lighthizer),大有將孟晚舟事件與貿易談判分開處理的意圖。中方實際態度也證實了這樣的判斷:12月6日,外交部一方面譴責美加扣人行徑;商務部卻在同日表示中美團隊正緊密合作,有信心在90天內達成協議,顯示中國無意因孟晚舟事件,延緩兩國談判進程。
事實上,中國的外交習慣一貫指向明確目標,並淡化處理其中插曲,因此招來不少民族主義者批評。1999年5月,美軍空襲南斯拉夫聯盟時炸中位於貝爾格萊德的中國大使館,造成三人遇難,當時除了容許國內民眾藉示威釋放反美情緒外,中國並無強烈回應。兩年後的南海中美撞機事件,中方亦選擇低調處理,當時中國正堅持韜光養晦策略,亦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視為重要戰略目標,因而選擇暫時「忍氣吞聲」。面對棘手的中美貿易談判,北京顯然不會因孟案轉移注意力。
眾所周知,中美貿易談判大致涉及三大爭議:關稅平衡、市場准入及中國產業政策。關稅問題上,無論是劉鶴在今年5月提出的「額外購買2,000億美元貨品」,還是早前特習會上達成的「中國願即刻購買大量美國農產品」,都體現中國有意在自身需求基礎上,增購美國貨品。如今中國願意降低美國的汽車關稅,亦表明雙方在關稅問題上取得積極進展。
與此同時,中國也有意放開市場准入門檻:開放美國電動車生產商特斯拉(Tesla)在上海設廠,容許瑞銀集團(UBS)成為在華控股券商,同意美國運通集團(American Express)獨立開展小額信貸業務,都展示了北京的誠意。
「2025」換停戰協議?
以「中國製造2025」為代表,困擾兩國許久的產業政策問題,近來也傳出「中國讓步」的風聲。《華爾街郵報》上周三(12月12日)的報道,中國正草擬取代「中國製造2025」的新計劃。新修訂的計劃將不再強調中國在生產上的主導地位,以確保國營、私營和外國公司可以更公平地競爭。與此同時,北京將調低中國企業的市場份額目標。
不少媒體把這個消息解讀為中國將放棄「中國製造2025」,又或是中國已改變產業政策,但這樣的解說難免有些偏頗。從目前放出的消息來看,北京同意改變的不過是實現「技術變革」的手段,即同意市場和外國企業在這一過程中承擔更多責任,但「中國製造2025」的核心——在2025年前於物聯網、機械人、航空航天等領域發展至世界一流水平,卻未有任何改變。
通過市場化手段引入技術,對中國科技發展並非新鮮事。如今發達的中國高鐵,起步階段便依靠引進日本和歐洲技術:2004年,中國向日本川崎重工購買新幹線E2系車輛及技術,並在此基礎上開發了CRH2型動車組;港人熟悉的「動感號」列車,也是由2005年從德國西門子引進的ICE列車加以改良而成。在幾年之內,中國高鐵便發展出擁有獨立知識產權的「復興號」列車,可見容許外國企業參與和研發自主科技可以並行。
另一方面,中國的科技創新動力亦逐漸從國家主導轉向民間自發。以民營企業集中的東莞為例,早在「中國製造2025」計劃提出之前,東莞已率先啟動「機器換人」行動計劃。不到三年時間,便已減少30萬勞動力需求,令生產成本降低一成。而今次孟晚舟事件的主角華為集團,也依靠公司內部資金及人力資源,推出全球唯一成熟的商用5G系統。只要中國經濟維持高速增長,民間自發形成的「科技升級」浪潮便不會停止。
中美矛盾易紓難解
熟悉中國政治的讀者不難理解,中國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永遠以內政需求為依歸。對北京而言,維持經濟持續增長,確保中國可按計劃在2035年成為中等發達國家才是當下要務。為此,中國有必要與美國協商,保證中美關係不會惡化至影響經濟發展。而美國發動貿易戰的一大目標,在於抓住「中國國力超越美國」前的最後時間窗口,拖延中國發展,以保住美國《國家安全戰略》中提到的「世界領導地位」。
儘管中國經濟總量已高居世界第二,但其人均GDP仍與馬來西亞、墨西哥等國處於同一水平,仍屬發展中國家。若無法實現技術升級及經濟模式升級,很可能與拉美國家一樣,落入「無法與發達國家拼技術,也無法與發展中國家拼成本」的中等收入陷阱。「中國製造2025」作為中國科技及工業發展的頭號產業保障,或會變更名字及方式,但北京絕無放棄其目標的可能性。
事實上,美方也很清楚這一點。美國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上周四(13日)接受採訪時便表示:「中國雖然已不再強調『中國製造2025』,但這並不意味着他們放棄了它。」美國戰略與國際研究中心(CSIS)高級研究員芮恩希(William Reinsch)也表示,目前並沒有證據表明中國已經放棄了「中國製造2025」計劃,中國未來也不會放棄。
當下中美談判仍處於相持期,即使中美兩國最後達成協議,相信中方也不會在產業政策上作出太多讓步。與此同時,只要中國仍保持成長速度高於美國的「追趕格局」,無論是特朗普或是兩年後可能上台的民主黨總統,也很難放棄對抗及打壓中國的政策。只是,對兩國執政者而言,矛盾雖不能解決,但總有紓緩的辦法,維持兩國「鬥而不破」格局仍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一段時間來,北京已在中美談判中作出諸多讓步,以求紓緩兩國關係,現在輪到華府作出選擇了。
上文節錄自第142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7日)《孟晚舟改不了貿易戰局 貿易戰撼不動「2025」》。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