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代購】電商法即將出台 灰色生意有望走出陰霾
承接上文:
商店關了門,拖着行李回到家,才是代購環節的重頭戲。Anna告訴記者,「我們得像快遞員那樣,把每個客戶的包裹打包。打包後,我會在電腦表格輸入每個客戶的資訊以備案,然後回覆客戶的信息。到了周日,我們會把包裹送到轉運公司,來回路程需要兩個小時以上。一直到客戶確認了收貨,才算完成整個代購流程。」
奔波於購物天堂 滑手機拖行李健步如飛
在世界各地的購物天堂裏,這群拿着手機、拖着行李,健步如飛,奔波於商場的中國人,把這門小小的「沒有生產、只有流通」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甚至在外國直接以「Daigou」(代購)稱呼這些頭腦靈活、善與把握每個賺錢機會的「代購們」。
「代購們」不僅要知道哪裏購物最便宜又划算,還要了解各款產品具備的功能和熱點,同時還要掌控消費者的心理和當下流行的趨勢,儼然一本「購物百科全書」。阿平說,當年只是因為喜歡購物而走上代購之路,如今買東西成為職業,感覺十分微妙。
擁有美國西雅圖大學碩士學位的Anna坦言,代購不是她最初的職業生涯規劃,其後因為體會到代購幫助到一些人,才讓她堅持下去。「就像開了一家很久的店,如果你突然不做了,那些經常來買東西和有需要的顧客就會有麻煩,自己也覺得於心不忍。」
Bin和記者說起他幫內地一位媽媽長期代購奶粉——自從毒奶粉事件出現後,中國消費者不信任本國食品、保健品,很多消費者是為了質量保證,寧願從代購手中買東西。「香港、新西蘭或澳洲奶粉的產品質量較有保證,很多媽媽喜歡買,這是他們寶寶重要的食糧。如果你不賣,他們就要另找渠道。」在BBC的報道中,部分外國品牌表示,正是因為有了代購生意,他們的產品才首度開啟到中國的「貿易航線」。
「誰都想賺錢,但是誰都害怕違法。」過去十多年,有人因為代購年入百萬,但也有人因此鋃鐺入獄。一名前空姐離職後從事跨境代購,因為多次從韓國免稅店購買化妝品而未申報獲利,被認定為逃稅一百多萬元人民幣,因此被判有期徒刑三年,罰款50萬元人民幣。這群沒有法律保護、獨自打拼的代購們臨淵而走,冒着違法風險從事代購業務,各自面對行業的無奈。
代購最重要的一關是要通過海關的檢查。Bin已經不止一次被海關「退關」,在商品準備出關時被要求交稅,因繳稅不划算,寧願帶走貨品,但因此損失生意。Anna表示,美國有很多中國人開設的物流公司,專門和代購合作寄快遞,通過轉運以減少海關檢查及避免交稅。但是,這些行為是在鑽法律漏洞,輿論將其定義為野蠻生長的生意,認為它不僅侵犯消費者的權益,也為國家帶來損失,而且當中沒有第三方監管,顧客和代購之間完全依靠誠信,商品真假、質量優劣和售後服務等都無法獲得保障。
2014年,海關總署公告「56號文」生效,條文規定:企業或者個人實施跨境電子商務都需要接受海關監管,也就是說未經備案並形成商業行為的私人代購,有可能被視作違法行為。
近年冒起的代購業務發展蓬勃,怎樣才屬違法?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北京德恆(深圳)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呂友臣律師解釋:「還是要回到這個行為的本身來看。」他指出,代購是指代替別人去買商品,有個人行為和商業行為之分。時下的代購都帶有商業性,而且相關討論的語境是在跨境海外代購的條件下,也就是指跨越關境進行購買行為。
因此,討論是否違法的條件,還要考量出入關境這一部分的相關法律規範。「首先,作為商業行為,代購商作為商業主體,需要在工商局備案登記;其次,在進出境的時候,若按照商業行為,涉及到繳納稅項,以及該繳納哪一種稅,如商品稅還是行郵稅(進口稅),很多地方都存在爭議,需要法規去完善及定義。」
這些不確定和爭議,讓代購行為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無法忽略的事實是,中國龐大的代購業務已經構成了海量的產業大軍。即使代購從業員趨增,亦難以片面認為「存在即合理」。因此,如果代購行為任何一個環節和國家法律法規相牴觸,例如沒有商業備案和偷稅漏稅的話,那就是明顯的違法行為,是需要付出法律的代價。
電商法不僅是針對跨境電商或代購,而是規範國內整個電子商務行業,它涉及到跨境電商的範疇都是較籠統的宣示性條例,並沒有可操作的規範性內容。
電商法趕入末路 想做生意更想合法賺錢
Anna說,她與很多同行都是按規定交稅,他們是願意聽從國家法規的監督,但是國家需要推行相關政策,告訴他們怎麼做是對的。她希望代購這群體不要成為違法份子的代名詞,他們想要被關注,「合法地理直氣壯地賺錢。」
2018年8月底,國家通過電商法,代購圈子的討論沸沸揚揚。很多代購聚集的微信群裏,大家都對即將出台的法律逐條解讀,憂心忡忡,每個人都不知道法律出台後,國家會實施怎樣的舉措,這會否增加他們的代購成本,壓縮他們的生存空間,他們互相之間重複最多的感慨就是,現在生意不好做,「感覺個人代購馬上要消失了。」
呂友臣嘗試解讀即將推行的電商法,「實施電商法是基於多方面的原因,但毫無疑問,電商法不僅是針對跨境電商或代購,而是規範國內整個電子商務行業。作為首部電商領域的基本法,它涉及到跨境電商的範疇都是較籠統的宣示性條例,並沒有可操作的規範性內容。如果硬要說電商法對跨境電商做了限制,我覺得有點誇大其詞,是不屬實的。」
呂友臣認為代購更需要關注近期推出的其他措施,例如國家海關在11月30日之後與稅務部的系統結合,獲取進出境郵遞的數據,「這個才是最致命的,是對代購有風向標意義的一個舉措。」
憂生存空間萎縮 監管才能捱過業界寒冬?
網絡上的傳言:「電商法出台,代購要涼涼(死亡)。」正是來自於千萬代購們對生計的憂慮,但代購業務會否受到毀滅性打擊,還需一段時間觀望。呂友臣相信代購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但是,代購需要承擔法律規範才能長遠發展。規範化意味提高營運成本,尤其是海關可取得有關郵遞郵包的數據,代購若需要繳納稅款,生存空間將會壓縮。他直言不諱,「這是優勝劣汰的過程。」
面對可能觸犯的風險,代購們該何去何從?Anna認為未來也許會轉型,或許專心做電子商務,而不一定是海外代購;阿平則表示,也許會入駐淘寶全球購等平台,受平台監管。更多人則像Bin,決定繼續從事代購,走一步算一步。那麼多年來,代購這個職業已經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代購正是他們生計的來源。Bin認為,短時間改變實過於急遽,他們需要時間去適應,希望國家給他們一些喘氣的空間。
呂友臣認為代購轉型是必然之事,當一個新興行業發展到後期,制度化是重點。尤其是這個行業在醞釀初期,並沒有法律法規去規範,如今行業已經蓬勃發展,擁有極大影響力,更需要步入正軌。他覺得最有效的轉型之路就是符合國家的監管政策,儘管成本提高,但如此一來,處在合法規範的運作中,代購之路也將會步出「灰色生意」陰霾,愈走愈長。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這個處在貿易鏈最低端的行業,一度被視作邊緣化的生意,也許將迎來重生,某一天真真正正改變了消費者的生活模式。
上文節錄自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內地電商法即將出台「跨境代購人」 有望步出灰色地帶》,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