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代購】奔波於世界各地 當買買買成為一種行業
早前,互聯網一則新聞讓從事代購的Bin緊張起來,報道提及一位廣州的淘寶店主代購港貨,因為沒有交稅而被判罰500萬元人民幣。他苦笑着說:「還好,我沒賺那麼多。」說完,他又漫不經心地在手機發布產品廣告。近年,內地相關政策時鬆時緊,一直牽動着每一個代購人的心。約自2005年開始,這個在中國處於邊緣地帶的「灰色生意」,逐漸從零零落落的個人行為,發展到席捲全球、別具中國特色的代購行業。但是,一方面國家開放外貿的腳步愈邁愈大,另一方面愈來愈多法律條文限制代購業務,大大小小的代購商家在這個行業沉浮掙扎,冷暖自知。他們經歷了什麼,得到了什麼?在電子商務法(電商法)2019年正式推行前,他們還有多少生存空間?
「中國的消費者從來不會讓世界失望。」擁有五年代購經驗的Bin吐出這句話。因為在廣州上大學的緣故,Bin在念書期間時常來香港玩,漸漸發現香港商品的價格和內地存在巨大的差距。隨後,他加入香港的代購大軍,藉着地緣優勢,成為每周往返粵港的「跨境代購人」。其後,委託Bin購物的人愈來愈多,他無暇親自入貨和代寄,遂安排身邊的朋友充任買手,如此堅持這門小小的生意五年,直到來港讀研究生,更加方便處理「港代」生意。
當代購成為行業 網絡電商走入千家萬戶
Bin看準中國人的購買力驚人,他發現每次在代購微信號發布產品介紹,約五分鐘後就會有數名買家詢問價格及選購。代購,已經成為時下消費者一大「買買買」的消費渠道。
的確,作為擁有逾13億人口的大國,消費能力不容小覷。時間倒退至2005年,隨着經濟發展,消費力升級,愈來愈多中國人出國旅遊、留學,雙幣信用卡等支付模式也漸漸普及,海外消費成為新趨勢。本土的產品已經不能滿足重視質量和價格的消費者,他們將目光投向海外琳瑯滿目的產品。追本溯源,最早出現的代購雛形是在海外旅遊、留學或工作的內地人,偶爾幫親朋好友帶一些在內地買不到或價格比內地便宜的海外產品。後來,一些率先嗅到商機的人,將代購發展成一門生意。他們明碼標價為身處內地的人「代勞購物」。如今,代購已經發展成有明確分工的職業,泛指個人或代購商出入境為消費者購買商品,再收取額外費用作利潤。
隨着網絡走入千家萬戶,人們習慣於網上購物,代購生意乘勢攻佔網上平台,淘寶和社交網絡成為代購聚集地,代購也進一步發展成電子商務模式。2007年,淘寶創立了淘寶全球購,讓代購有專門的平台甚至拓展為企業,逐漸完善了代購行業的市場,並打開了一扇全新的消費模式大門。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上半年中國跨境電商交易規模為4.5萬億元人民幣,截至2018年6月底,中國經常進行跨境電商網購的用戶達7,500萬人。從事海外代購的人愈來愈多,但代購的門檻低、範圍大,故一直無法準確統計確切數據。英國廣播公司(BBC)曾在兩年前製作一齣紀錄短片,以澳洲代購為例,估計當時在澳洲的華人代購就超過四萬人。龐大的預測數據顯示代購行業生機勃勃,海外代購發展至當下,已成為一項大眾趨之若鶩、現象級的新行業。
Anna從事美國代購四年,當初她的男朋友在美國讀書,她想在當地購買一些價格低於中國的化妝品,於是拜託男友寄回內地,順便幫身邊的親朋好友帶東西。2015年她赴美當研究生,家人繳付學費,她決定自己賺取生活費。因為留學生的打工政策限制,她深思熟慮後決定以代購作為生活費的來源,這也是很多代購人投身此行業的初衷。在海外留學或者工作經濟壓力頗大,代購是相對而言較方便靈活地賺取外快的方式。
身在美國的Anna每周六都擬定準時「上班」的採購時間表,「一般多是早上十時去當地的outlets(大型連鎖特賣場),男朋友負責開車,途中我會用手機看訂單,到了商場就開始拍照,刷朋友圈,等客戶回覆。等到美國時間約下午五六時,正是內地的中午,就開始陸續接到客戶的反饋和要求。」 Anna更表示,因為長期看手機而被醫生警告要注意頸椎問題。
大學畢業後生了孩子的阿平也是一名「港代」,代購的工作時間較具彈性,方便她照顧孩子。她擁有自己的淘寶店,從網絡接單後,就開始穿梭香港的商場採購。她主要經營化妝品業務,經常在幾間藥妝店購物,「那些老闆都認得哪些人是來代購的」,她說。
奔波於購物天堂 滑手機拖行李健步如飛
商店關了門,拖着行李回到家,才是代購環節的重頭戲。Anna告訴記者,「我們得像快遞員那樣,把每個客戶的包裹打包。打包後,我會在電腦表格輸入每個客戶的資訊以備案,然後回覆客戶的信息。到了周日,我們會把包裹送到轉運公司,來回路程需要兩個小時以上。一直到客戶確認了收貨,才算完成整個代購流程。」
在世界各地的購物天堂裏,這群拿着手機、拖着行李,健步如飛,奔波於商場的中國人,把這門小小的「沒有生產、只有流通」的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甚至在外國直接以「Daigou」(代購)稱呼這些頭腦靈活、善與把握每個賺錢機會的「代購們」。
「代購們」不僅要知道哪裏購物最便宜又划算,還要了解各款產品具備的功能和熱點,同時還要掌控消費者的心理和當下流行的趨勢,儼然一本「購物百科全書」。阿平說,當年只是因為喜歡購物而走上代購之路,如今買東西成為職業,感覺十分微妙。
擁有美國西雅圖大學碩士學位的Anna坦言,代購不是她最初的職業生涯規劃,其後因為體會到代購幫助到一些人,才讓她堅持下去。「就像開了一家很久的店,如果你突然不做了,那些經常來買東西和有需要的顧客就會有麻煩,自己也覺得於心不忍。」
Bin和記者說起他幫內地一位媽媽長期代購奶粉——自從毒奶粉事件出現後,中國消費者不信任本國食品、保健品,很多消費者是為了質量保證,寧願從代購手中買東西。「香港、新西蘭或澳洲奶粉的產品質量較有保證,很多媽媽喜歡買,這是他們寶寶重要的食糧。如果你不賣,他們就要另找渠道。」在BBC的報道中,部分外國品牌表示,正是因為有了代購生意,他們的產品才首度開啟到中國的「貿易航線」。
繼續閱讀:
上文節錄自第141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2月10日)《內地電商法即將出台「跨境代購人」 有望步出灰色地帶》,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