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電影節】錄影帶再次興起 在高清年代睇低清

撰文:安娜
出版:更新:

近月英美影視圈子其中一個頗有迴響的要事,就是電影串流平台FilmStruck於11月底停止服務。FilmStruck雖然成立不過兩年,亦不似Netflix那樣可以拓展到世界各地(例如香港就看不到FilmStruck),但它的影片庫藏與管理卻是相當有水準。

FilmStruck其中一個獲得大量影迷支持的原因,是它的片目多樣化,並有大量的經典電影、偏鋒另類的獨立電影、藝術電影等;平台一方面代理了美國首屈一指的影碟廠牌Criterion Collection的網上片庫,另一邊廂又有以播放經典電影為主的頻道TCM(Turner Classic Movies)的龐大收藏,因此對於影迷來說,FilmStruck的質素絕非其他只以舊電影為副線的串流平台可比。FilmStruck的母公司華納媒體發表聲明說,「FilmStruck有忠實的擁戴者,但畢竟只是一個小眾市場」;據報道,華納意圖重整資源,集中發展以大眾為對象的娛樂服務。

傳來FilmStruck要關閉的消息時,我正忙於與另一策展人馮慶強籌備第二屆「溝」電影節(Cult Film Festival)「磁頭電擊」的事宜;今屆電影節的主題是錄影帶及其相關的八十年代影視潮流,準備過程中,我們經常都會反覆討論有關錄影帶文化的種種。其中一個普遍的論調,就是認為今日科技遠比錄影帶年代進步,影片資源的傳遞、獲取已變得便利又廉宜,影碟的聲畫質素之高亦不是三、四十年前可以想像得到。然而,有一種相反論調認為,資訊與網絡的爆炸令我們實際看到的東西反而少了(起碼我們花在同一影片上的專注力及時間會減少了),而有不少影片是沒有從錄影帶年代安然過渡到DVD與藍光的年代,自此就被漸漸遺忘。

今年第二屆「溝」電影節「磁頭電擊」主題是錄影帶及其相關的八十年代影視潮流。(網上圖片)

FilmStruck突如其來地宣告死亡,的確有警醒作用,迫使我們去思考新世代電影如何被傳播、保留、觀賞。科技愈來愈發達先進,但弔詭地卻無助(甚至損害了)電影的傳統和歷史更妥善地流傳下去—這意味着不少曾經影響、啓發、感染各式觀眾的好電影,很大程度上只能在圖書館、研究所和回顧影展中流通。作為關心電影的人,應該如何是好呢?

錄影帶的興起回過頭來甚至影響創作。(網上圖片)

獲Netflix修復 大師作品重見天日

除了FilmStruck關閉,近期有一件關於串流平台的大事,那就是大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生前未能完成的作品《另起風頭》(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在Netflix平台上正式公開。如果FilmStruck的不幸故事代表了影視產業惡性競爭的弊端,那麼,《另起風頭》的故事則彰顯了在串流與網絡世代才會出現的可能性。威爾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完成了《另起風頭》的主要拍攝後,礙於資金問題,一直無辦法把影片完成。直至兩年前,Netflix出資購下影片素材與版權,再經嚴謹考證及進行後期工作,盡量依威爾斯的原意將影片完成。《另起風頭》的復修計劃從九十年代起總是只聞樓梯響,多年來都不能實現;我相信即使是不喜歡Netflix的影迷,今次也不得不同意若非倚仗它的充實資源和播放平台,《另起風頭》的面世仍會遙遙無期。

大導演奧遜威爾斯(Orson Welles)生前未能完成的作品《另起風頭》(The Other Side of the Wind)在Netflix平台上正式公開。(官方海報)

錄影帶興起 催生直銷電影市場

新科技與新影視播放模式興起,然後回過頭來影響創作,絕對是一個有趣的課題,而且在每個年代實際的情形都不盡相同。在八十年代,錄影帶對電影製作/發行的其中一個最明顯影響,就是催生了直銷影帶市場的電影與OVA。關於OVA,相信喜歡動漫的朋友一定熟悉,全名是「Original Video Animation」,也就是指不經電視廣播也不在影院上映,改為直接以錄影帶形式發行的作品。「磁頭電擊」選映了世界上第一部出現的OVA作品《宇宙戰爭》(Dallos),它由當時尚未成名的押井守執導,分四卷(每卷半小時)推出市場。由於OVA的發行形式避開了公共廣播與影院上映的審查,所以尺度上比較寬鬆,令OVA作品有關性與暴力的呈現可以更加激烈大膽。另一邊廂,因為OVA的篇幅長短比電視動畫具彈性,亦沒有電影動畫的映期限制,所以OVA少有地容許一些有想法的創作者進行不同的試驗(例如押井守艱澀深沉的《天使之卵》亦是在1988年以OVA形式發表)。OVA完全改變了日本動畫產業的面貌,在短時間內,大量刺激官能的OVA作品應運而生。

「磁頭電擊」選映了世界上第一部出現的OVA作品《宇宙戰爭》(Dallos)。(電影劇照)

今次另一部選映的動畫名作《藍色恐懼》(Perfect Blue),也是因為OVA市場才得以出現。這部今敏導演的處女作,原本準備以OVA的形式發行;製作人告訴今敏想拍什麼題材都可以,唯一條件是要加入虐殺與軟性色情。夢幻迷離的《藍色恐懼》,沒錯的確是包含了裸體、強姦、多個血腥的殺戮場面,但它又同時體現了今敏獨一無二的世界觀,呈現一個令人目眩而虛實難分的世界。如果沒有錄影帶和OVA市場,恐怕我們今天也就沒有這部重看多次仍叫人迷惑陶醉的《藍色恐懼》。

日本導演今敏的處女作《藍色恐懼》也是因為OVA市場才得以出現。(電影劇照)

除了拓闊市場的發行模式,錄影帶更功不可沒地令電影流傳。在未有錄影帶之前,要看電影的方法只有到電影院。一些在影展、回顧展上放映的非主流電影,錯失之後就更不知何時何日可以再遇。六十年代開始有片廠將電影縮印到16米厘,但那基本上是給電影會、學校或團體租賃作放映,換句話說,在當時,一般人要「擁有」一部電影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錄影帶的出現就完全改變了這種情況,縱然質素與大銀幕上的映像無法比擬,但它勝在價格低廉,而且可以重複觀看。隨錄影帶應運而生的,是林林總總的租帶店、在影帶世界瘋狂地鯨吞電影的影癡(昆頓塔倫天奴可說是代表人物),以及與錄影帶密不可分的影迷文化。

錄影帶的出現讓一般人可以「擁有」一部電影。(視覺中國)

影評人家明曾走遍港九新界的租帶店去搜羅經典名作,以及細心地巧手為翻錄的影帶自製封面。導演游靜在一篇寫到《悲情城市》的文章中,提過她在朋友家作客時看過一卷《悲情城市》錄影帶,甫開始就被叫停。文中她其實沒有正面談過《悲情城市》,卻寫出了錄影帶播放的一鱗半爪給她的深刻印象,以及錄映帶如何令她對《悲情城市》浮想聯翩。

錄影帶不但將電影帶入家中,全面地將它普及化,它有時還會將一些絕迹大銀幕的電影難得地保留下來。在正式的放映裏,必須有適當的授權與放映物料才可以進行,因此,如果某影片有版權糾紛,或市面上沒有拷貝流通,這部電影就不能跟觀眾見面。

用玩偶代替真人拍出的電影《巨星》上映未幾就遭到禁止,而錄影帶的拷貝反而使其以非正式姿態流傳。(電影劇照)

低清錄影帶 為禁片存命脈

可是,錄影帶的複製及流傳便簡單得多了,有一些電影推出了影帶之後,因為種種問題而不能再作銀幕公映,影帶反而成為這些電影繼續流傳、接觸更多觀眾的唯一渠道。其中一個很有代表性的例子可數Todd Haynes(《卡露的情人》、《七人一個卜戴倫》導演)的早期作品《巨星:嘉倫卡本達故事》(Superstar: The Karen Carpenter Story)。《巨星》是Todd Haynes畢業之後聯同幾個親密戰友,用玩偶代替真人,拍出木匠樂隊的嘉倫卡本達從成名到厭食身亡的故事。由於電影在未經授權的情況下大量採用木匠樂隊的歌曲,而且卡本達家族對Todd Haynes描寫嘉倫的角度相當反感,放映未幾就遭到禁止。

《巨星》並沒有因此銷聲匿跡,電影的錄影帶拷貝很快就以非正式的姿態流出,再一傳十十傳百,在英美的小眾影迷與酷兒圈子中為Todd Haynes打響名堂。時至今日,《巨星》仍未完全解禁,但輾轉的遭遇與不合法的地位,已令它成為一部甚具傳奇色彩的電影。

《半個人》是今年「溝」電影節嘉賓石井岳龍(原名石井聰亙)的作品。(電影劇照)

「磁頭電擊」的延伸活動「低清游擊戰」,正是希望放映一些無法重現於大銀幕的電影, 與觀眾在低規格之下分享這些珍貴作品。選映的《半個人》是今年「溝」電影節嘉賓石井岳龍(原名石井聰亙)的作品,他於1985年乘德國工業搖滾樂隊Einstürzende Neubauten赴日的時候,拍成了一部頹靡、崩壞、充滿punk味的音樂影像作品。《半個人》有幾個版本流傳,最完整的一小時版本則只在影帶上出現過;「低清游擊戰」會放映的就是影帶獨有的一小時版。石井岳龍是八十年代日本自主映畫的旗手之一,其凌厲的映像和肆意奔馳的想像,配合他在電影中大量運用的流行音樂,相當能夠代表八十年代從錄影帶乃至MTV文化中脫胎而來的絢麗視覺風格。

上文刊登於第139期《香港01》周報(2018年11月26日)《第二屆「溝」電影節:磁頭電擊 在高清年代睇低清》,網上標題為編輯重擬。

更多《香港01》周報特約撰稿人安娜的文章:日本獨立電影先鋒若松孝二與足立正生 挑釁犯禁 與權威誓不兩立【影評】法國電影《部長做了一個夢》 患得患失的政治春夢

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